锦绣黔东南— 民族原生态 — 魅力黔东南— 大美黔东南

苗族古歌,歌声里的苗族文化

2018-7-21 11:23| 发布者: 旅游指导| 查看: 1073| 评论: 0|来自: 秀美黔东南

摘要: 黔东南,在与华夏文明隔着一山又一山的西南腹地,对于祖先的怀念、对于传统的继承从未断绝。让我们一起走进苗族古歌,走进苗族祖先用歌声珍藏的历史记忆之中。历史渊源苗族古歌大多在民俗活动如“鼓社祭”、婚丧仪式 ...

黔东南,在与华夏文明隔着一山又一山的西南腹地,对于祖先的怀念、对于传统的继承从未断绝。让我们一起走进苗族古歌,走进苗族祖先用歌声珍藏的历史记忆之中。



历史渊源
苗族古歌大多在民俗活动如“鼓社祭”、婚丧仪式、亲友聚会、民间节日中演唱。演唱者多为老年人、巫师、歌手等,通常以比赛的形式进行,可以几天几夜地连续表演。直到20世纪50年代,才出版了古歌的苗文文本,有节选本,也有全本。值得震撼的是,古歌中表现了苗族祖先认为万物有灵、生命神圣、并主张众生平等、人与自然共存共荣的伟大哲学思想。


主要内容
苗族古歌是苗族古代先民在长期的生产劳动中创造出来的史诗。它的内容包罗万象,从宇宙的诞生、人类和物种的起源、开天辟地、初民时期的滔天洪水,到苗族的大迁徙、苗族的古代社会制度和日常生产生活等,无所不包,堪称苗族古代神话的总汇。

古歌主要分为四部分:《开天辟地》、《枫木歌》、《洪水滔天》和《跋山涉水》。其中,《铸日造月》提到冶金技术,反映青铜文化打下的烙印;《砍枫香树》描写里老断案,展现部落联盟时期的社会管理机制……整部史诗以口传心记为传承手段,全诗属五言体结构,押苗韵,长达一万五千余行,塑造了一百多位有名有姓的人物,并充满浪漫主义和理想主义色彩。诗中大量运用比喻、夸张、排比、拟人、反问等多种修辞手法,生动地反映了苗族先民对天地、万物及人类起源的解释和人们艰苦奋斗开创人类历史的功绩,充满了浪漫主义和理想主义色彩。


传承现状
由于苗族没有自己的文字,古歌传唱实际具有传承民族历史的功能。因此,演唱古歌时有较严格的禁忌,一般都是在祭祖、婚丧、亲友聚会和节庆等重大场合时演唱,演唱者多为中老年人、巫师、歌手等。酒席是演唱古歌的重要场合。演唱时,分客主双方对坐,采用盘歌形式问答,一唱就是几天几夜甚至十天半月,调子雄壮而苍凉。传承古歌的方式也较严谨,有祖先传授、家庭传授、师徒传授、自学等几种。
古歌虽然在苗岭深山代代相传了几千年,却一直藏在深山人未识。


传承意义
苗王庙苗族的古歌古词神话是一个民族的心灵记忆,是苗族古代社会的百科全书和"经典",具有史学、民族学、哲学、人类学等多方面价值。
由于受到现代文化和市场经济的冲击,苗族古歌已濒临失传。以台江为例,在全县13万苗族同胞中,能唱完整部古歌的已寥寥无几,只有二百余人能唱一些不完整的古歌,而且都是中老年人,传承古歌较多的老人年事已高。如不抓紧抢救保护,苗族古歌这一民族瑰宝将最终在世间消失。

E.H.卡尔在《历史是什么?》中谈到,历史“就是现在与过去之间永无休止的对话”。这样看来,苗族没有书面的历史,似乎也算不上得遗憾——因古歌的存在,生者与先人的联系从未消失。
每个民族都有记录自身、继续生活的方式,孜孜不倦地求索着“我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以及各类人生的难题。苗族的历史已随讲古而不泥古的古歌融入苗族人的魂魄,每个人都在歌师的歌唱中找到了归宿感和需要的答案。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最新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