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就听说雷山赶场颇有意思,除了常规的可以购买日常用品、家禽牲畜、苗药以外,还可以赶一个独有的苗族刺绣场,十分饱眼福。 先说说雷山的赶场时间,没有通俗的说是周几,而是根据十二生肖来定。在雷山,赶场的时间为“狗天”和“龙天”,例如2018年1月18日这天,在黄历上显示的是葵丑月庚戌日,即“狗天”, 就是到雷山赶场的日子。 1月18日,雷山县中街,几百米的老街道上排满了几十家卖刺绣品的小铺子。透明的塑料棚防止下雨打湿刺绣品,白净的布料让刺绣品凸显得更显眼,每个摊位都各自鲜明,有绣片、有绣线、有绣图.....凡是与刺绣有关的东西,都能在这里买到。年轻的摊主更是将时尚的元素融入到了刺绣品和苗族传统饰品中。比如雷山苗族妇女头上戴的装饰花朵,卖家将各式颜色、花朵样式都做了变化,不再是单一的图案,深受苗族女子的喜爱。据苗学研究者介绍,苗家人自古以来很重视头发,因为她们认为头发是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于是逐渐把头发捆成发髻,在头上插花的习惯。苗家女子发髻正面花朵即是太阳,发髻后端梳子即是月亮。头上戴花的习惯使得苗族女子能够精心挑选花朵,展示自己的不一样。而上了年纪的苗族刺绣老人更多的是在追寻着传统,一针一线的绣出苗家的历史文化和美丽传说。 在赶场街上,我认识了一位雷山报德人,因为心灵手巧,刺绣品远近闻名,左邻右舍都亲切地称她为“报德老太”。 “报德老太”叫任秀芬,今年已经72岁,戴上眼镜,手上的针线依然行云流水,她身上穿的绣品更是让人想伸出手细细抚摸。 “当时小孙子上幼儿园,为了方便接送,就在幼儿园门口摆了一个小摊子,专卖绣片。”任秀芬说,她是随丈夫1983年到雷山县城教书来到雷山的,随着时间的迁移,中街也有了越来越多的卖刺绣品的摊位,并且大家也约定俗成,每当“狗天”和“龙天”,大家就拿着自己满意的绣品来交流,哪家刺绣功夫强,一目了然。并且大家还能边绣边唱,不亦乐乎。 据任秀芬回忆,现在的赶场,男女都能参与,而在自己小的时候,只有男人才能出去赶场。因为当时很多的苗族人都住在深山中,没有公路,没有通讯设施,周边时常会有野兽出没,男人也只能在固定的时间出去交换一些日常生活用品。 说到交换物品,任秀芬说布从来都是苗族最注重的物品。纺织、靛染、织锦等工艺已经成为苗族服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苗族服饰文化已经成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苗绣更是成了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我13岁时,母亲就给我制作了一套精美的苗族盛装,然后就开始在各种盛大的场合出席。”苗族人对于展示女孩子这件事并不躲躲藏藏,谁家女孩子长到十三四岁,母亲就会带着女儿穿上苗族服饰,出席各种场合,以此昭告,吾家有女初长成。到了十七八岁,女儿就可以自由恋爱了。 刺绣赶场给苗族女子带来的不仅是技能的展示与交流,在生活上也起到很大的帮扶作用。 一套精美的花带裙,普通的机绣需要三四千,而纯手工刺绣可以卖到近2万元一套,苗族服饰上的刺绣, 普通机绣需要200元左右,纯手工可以卖到近3000元,并且对于炙手可热的绣娘来说,尽管价格高,需要等待的时间也长,所以,需要定制刺绣品的苗家的人来说,还要尽早做准备。 任秀芬回忆,第一次乡场时,卖刺绣用的丝线赚了20多元。如今,她已经将赶场的摊位交给了儿媳妇管理,她只负责在家接一些高端的定制刺绣品,这样她就能抽出时间到老年大学参加唱苗歌、跳芦笙等课程,有时间还会组织一些年轻的绣娘,教她们一些刺绣技艺。然后在晚上还会画一些花样,研究-些绣法,忙碌的一天让这位“报德老太” 过得特别充实,她说“边绣边唱苗歌,保持一颗年轻的心态,自己的身体好了,也为子女减轻了负担。” 现在去雷山赶场,不仅可以一睹苗家刺绣的精美,还可以沿着中街一直赶到西出口,一路上有黑毛猪、牛、鸡的赶场点,有旱烟叶的赶场点,还有在南门街的竹木品....各式各样的东西让人眼花,心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