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贵州广播电视台记者 杨明 夏天,日当正午,与其说泻光,不如说流火。不论仁者或智者,自然寻凉戏水是最理想的选择。 2018年7月18日,我与微友行者长风同行,同微友豆豆如期而至,相聚贵州黄平烂泥关长岭岗,鸟瞰乌梅河。蓝天白云下,轻风自南朝北,云影飞山过峡,凉意顿生;云影消逝,酷热又起。眼前的青山绿水间,乌梅河划破崇山峻岭,千刃白岩笔立两岸。河水冲断山脉、割裂山岩,撕开了一条约一公里许的峡谷,就是我等要去领略的乌梅河一线天。远眺,牛头山昂首向东,东岸有一明岩如同半轮明月,置于翁卡寨边,故有人称之为“野牛照镜”。牛头山为喀斯特地貌,溶洞丰富。约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一位生产队社员随队上山劳动,在午间休息时拾柴时,不慎落入消洞,一直未能找到,只在拾柴处留下掉落洞中的痕迹。 我们驾着车,沿道而下乌梅河,顺着清爽河边,穿过绿油油的岩头坝,停车于道路尽头,正好临河而栖。河水清潺,卷着雪白浪花,流向一线天峡谷。太阳把火倾泻在身上,几乎把衣服烧化、把头发烤燋。还好,我等都戴起凉帽、拿有凉水,渴了就喝上一口,可以暂时消除一点酷热。这里,有一个小电站。蓄水发电已有约十来年,发电量仅为200千瓦时,守护电站的叫杨秀江,就是岩头坝的人。电站,坐落在两山之间的峡谷左侧,其实电站几乎就在岩下,下雨都不会被淋湿。两岸岩壁相距很近,说话都有回音。奇怿的是,岩壁上偶尔也长出树木,并且树叶照样翠绿欲滴。杨秀江得知我等来意,便取来头电筒,以便在过对岸的峡谷时照亮。并说煮好饭,让我们回来得吃。我们表示谢意,刚刚吃过不饿。他搬来木梯,让我似越墙下至河边。涉河到对岸,两匹无缰枣红马走来,欲与人亲近。这是附近人家牧马于此,有草有水,还能在悬壁下避雨,根本用不着管护,只要把出道口堵住即可,下游无法通行。牧马于此,用不着考虑马匹祸害庄稼之事。 河谷南岸,孤峰独立,岩壁有似人面似猴面的图案,正好映在水面上。在清风朗月之时,月落水面,与金猴山相映成趣,故当地人叫“金猴捞月”。下细一看,果然形态若然,栩栩如生。杨秀江说,在修电站之前,这里常有猴子出没,在一线天两岸来去自如,捕鱼者挺容易被攻击。这里的猴子指的是猕猴,爱吃山中野果,像这个季节,包谷便是尔等的美食。村民时常要搭棚子守包谷,否则一季包谷就是给猴子们种的。曾有人用“杀鸡儆猴”的办法,吓住了猴儿们。可是,这种办法用多次就不灵了。并且,猴子饿急了,照样一窝蜂窜进包谷地扫荡。猴子在惊慌失措中,虽然搬了一大片,最多弄到手的还只有一包。应验了“猴子搬包谷”选去选来只得一包的笑话。猴子与人算得上比较接近的动物,但再狡猾的猴子就是不会解绳子一一越解越紧!杨秀江说,这些年没见猴子了,有两种可能:一是修电站放炮吓跑到下游去了;二是听说下游有一变压器安装在悬崖边,猴子爱跳上去玩,就被电触死了。据分析,第一种情况,时间久了猴子会返回这里;第二种情况就是致命的,变压器很可能是导致猕猴消失的主要原因。 我们在峡谷右侧的乱石堆中穿过,靠大山一面也有千奇百怪的中乳石。一看这堆巨石,就知道是造山运动后,次生运动的结果,也是与乌梅河洪水博奕的杰作。此时,电站正在放水发电,雪白的水流从排水口喷薄而出,窜进光滑的巨石堆,又从巨后堆中冒出,流向狭窄的河道。顺河远视,河水弯弯曲曲,挡住了视线,仿佛曲道深幽,并非“柳暗花明”的感觉。抬头斜视,只见近三十米高的两岸岩壁上摇拽着透绿的树影。举目仰视,只见约百米高的缝隙,宛如露出一条深蓝的河流,弄得头晕目眩,似乎感觉天地旋转,不知何为天、何为地。偶尔也有两岸树枝携手,以示来自南北两岸的握手!据传说,早在元末明初,元军败退西南途经乌梅河时,一部元军在乌梅河北岸的烂泥关、温莎、翁卡、滚马坪一线阻击明军。谁知势如破竹的明军在此碰上一场遭遇战。可以说,明军勇猛,元军顽强,元军阻击了三天三夜,明军未能越过阻击线。元军统帅眼看明军源源不断涌来,知道防线早晚要被攻破。临阵鼓舞官兵奋力抵抗,后退者杀无赦。但是,一切要听从将帅指挥,自有妙计脱身。其实,这位统帅已经暗地里派遣人员在乌梅河峡谷即一线天两岸放置好绳索。在第四天夜晚,月明风清,夜很静很静,元军防线夜灯高悬,偶尔轻风摇晃,似乎没有一点儿动静。明军先遣队悄悄摸到元军阵地边沿时,正在怀疑元军有诈,还是十分小心。此时,谁知被药麻醉后刚醒过来的狗,突然吠声四起,吓得明军退回原地。天明,明军发起攻击时,已不见元军踪影。明军统帅赶到一线天时,见到遗留在一线天的绳索,知道遇上了劲敌,便对众人说,“想不到元军中还有如此之将帅!以后遇到此人,要小心为上。”众将士点头称是。据说,后来这位元军统帅在元朝大势已去的情况下,率部前往东南亚安居乐业去了。 我们涉过河水,踏上左侧沙滩,目睹河水冲刷的石灰岩壁玉玉溜溜,显露山脉地层的皱纹。有人说,“要想看到山体经脉,就到溶洞里寻找。”其实,在一线天也能看到山脉的经络。这就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这就是山与水的魅力所在。 这时,略有人声语,遥望不见人。过了一会儿,从下游有几位捕鱼的顺河而上。彼此打了个照面,看来腰篼里没得几条鱼。他们闲来无事,便到一线天游玩,顺便碰一碰运气,看能否摸得到几条河鱼。因为,乌梅河的鱼远近闻名:不但肉质细腻、骨头柔软、鱼汤尤香!过去,一线天有娃娃鱼,喜欢在阴冰干将的河道生活。娃娃四肢极像人的四肢,其声酷似娃哭叫,故名娃娃鱼。倘若在阴暗的一线天哭叫起来,一定阴森恐怖!从说话语音看,这几位摸鱼者是一线外以、牛头山那边的口音,也就是像福泉坦方的口音系,不过这几位一定还是黄平属地的人。挺怪,人的口音䣓一座山就不同了!我初中时有同学就是牛头山那边一一乌马河的人,讲的就是这种口音,也属于黄平地界,不过与福泉交界。 由于河深水急,不敢贸然下游。我们闪了几张照后,起岸返程。 一线天内外温度两重天,峡谷里凉幽幽的,还有点冒鸡皮疙瘩;峡谷外火辣辣的,皮肤还冒出闪亮的油汁。 来源:黔东南头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