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绣黔东南— 民族原生态 — 魅力黔东南— 大美黔东南

走进原生态民族村寨,探寻藏在深山中的工艺之美

2018-8-15 11:50| 发布者: 旅游指导| 查看: 1333| 评论: 0|来自: 秀美黔东南

摘要: 丨到 黔东南 去丨扎进原生态少数民族村寨,探寻藏在深山中的美。亚洲有两个地方,曾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选为“人类返璞归真的典范”。一个是西藏,另一个是贵州的黔东南。云贵高原边缘处的贵州,是中国唯一没有平原 ...

丨到 黔东南 去丨
扎进原生态少数民族村寨,
探寻藏在深山中的美。


亚洲有两个地方,曾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选为“人类返璞归真的典范”。
一个是西藏,另一个是贵州的黔东南。

云贵高原边缘处的贵州,是中国唯一没有平原的省份,被人们戏称“地无三尺平”。它的东西南北四个方向群山环伺。这里世居着众多少数民族,苗、侗、布依、土家、彝、汉等民族在山中相安生活,互不侵扰。

▲图自:LOFTER@人生-棋子

《纽约时报》给贵州的推荐理由是“Authentic Chinese hill tribes without mass tourism-yet."(正宗的中国山地部落,还没有大众旅游)。
贵州省一直是中国交通不发达的地区之一,也正因此,贵州的苗寨、侗寨至今保持着不紧不慢的节奏和纯正的风味。

▲图自:LOFTER@魂燃天城

▲图自:@大地行者
贵州人会因为最基本的生活忙忙碌碌,但他们总是有着最纯净的笑容和欢乐。
在他们身后,大山静寂无言,流水捎走四季,一个关于自然和人的故事,却悄悄沉淀下来……

探寻最真实的生活方式、
古老的民族风情和原始的自然风光。
参观传统村寨、了解民族文化
学习织布、刺绣、蜡染、苗银
体验拦门酒、长桌宴、稻田抓鱼
享受联合国非遗——“侗族大歌”
和一场别开生面的“吃新节”节日狂欢
双脚丈量黔东南的土地,
用双手体会造物之美,
以自己的视角发现一个更广阔也更真实的黔东南。
拒绝商业热门景点,
在原生态村寨间感受非同一般的文化盛宴!
扎进特色的少数民族村寨
揭开山川河流的秘密

大 利 侗 寨
聆听世上声调最多的语言

大利侗寨位于贵州省榕江县栽麻乡,始建于明代,距县城23公里,居住着300余户人家1000多人口,是著名的“侗族大歌之乡”。
侗语和苗语至今在黔东南的这些村寨还是很普及的,而现今的侗语便是以贵州榕江话为侗语的标准音。侗语的声调之多,演变之大,全球罕见,据说是目前为止,世界上声调最多的语言。
不难联想,悠长婉转,又不失雄壮豪迈的多声部千人侗族大歌,为何拥有震撼人心的魅力。

▲大利一处房屋顶上晾晒的稻谷
大利侗寨景致更是难以比拟。进寨及寨中道路皆为青石铺砌而成,整洁干净。村寨四周古木葱茏,古楠木树达400多株,整个寨子就藏在峰峦叠嶂的大山褶皱间,犹如世外桃源般。

黄 岗 侗 寨

黄岗可能不是最漂亮的侗寨,但是却保持了侗族的生活传统。

黄岗侗寨是黔东南最古老的原始村落,这里的侗族人,带着银子的饰物,穿侗衣、住木楼、唱侗歌。种地不施化肥,鲤鱼游在稻田,收割不用镰刀,舂米都用人工……是仍旧耕种糯稻的原生态村落。
这是一座没有年轻人的村寨,一路走过去,见到的除了老人就是孩子,整个村寨是他们的游乐场。

西 江 千 户 苗 寨

▲by 图虫网 曾卓

▲by 图虫网 五台山看星星
西江千户苗寨由十余个依山而建的自然村寨相连而成,山坡上层层叠叠的苗家木质吊脚楼。

▲by LOFTER @寒
这里是地球上最大的苗寨,吊脚楼铺满了整整两片相连的山坡。
体验少数民族特色手工艺
刺绣、蜡染、侗族大歌,一副充满生命力的赞歌


侗族织布
蓝靛印染:贵州侗寨中,濒临失传的一抹蓝

在青山环绕的古村落大利,蓝靛印染早已成为生活的一部分。在侗族人看来,这是与种植稻米、腌鱼同样重要的事。

▲蓝靛植物,靛蓝叶发酵而成的染料,以及新染的靛蓝织物

▲一名大利女子在屋外晾晒新染的布
在这个快时尚当道的时代,许多侗族妇女仍愿意花费大量时间制作着深色的光滑布料。
布料需经过织、拧、擦、锤,才能被用来制成传统的侗族棉质服饰——女性的深蓝色服饰装点着五彩花朵,男性服饰则只用靛蓝纯色布料。

▲用牛皮提取物制成面料,使其具有光泽
对从小听着织布机的侗族人来说,每家的织布机就像耕牛一样重要。


侗 族 大 歌
听一场世界水准的侗族大歌

侗族大歌是一种无伴奏、无指挥的多声部合唱,是一种原生态的音乐艺术形式。主要流传于黔东南黎平、从江和榕江南部的侗族聚居区。
2009年,侗族大歌入选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被认为是“清泉般闪光的音乐,掠过古梦边缘的旋律”。

▲唱侗歌
侗族大歌最美好的场景大约是这样:在小溪穿寨而过,青山掩盖下的黑瓦木屋中,家家灶头飘起炊烟。
山间劳作归来的少男少女,他们此刻内心饱含的情感,在彼刻迸发,化作一曲一曲的大歌。歌声缭绕在寨子中间,而后散发在侗乡的青空里。

亻革 家 蜡 染
一份宁静的工匠之心 

蜡染,古称“蜡缬”,是民间的一种用蜡作为防染材料,进行防染的传统印染工艺。
亻革  家蜡染与其他民族的蜡染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但是也有它独特的一面。亻革家蜡染几乎自成一体制,主要是以双线绘图,对称工整,夸张合理。亻革家的图案多以太阳为中心,其它如鸟兽、星辰、花朵纹线围绕太阳为中心而成,显现万物生长靠太阳的艺术理念。

▲“ 织金蜡染,纤细柔美。在蜡染图案上加以彩色刺绣点缀,更添灵动。” 
过去,在亻革家村寨里,大凡从七、八岁的小姑娘到高龄的老太太都会绘制蜡染。亻革家蜡染不用在布料上先打草稿,所要画的图案多靠老祖宗留下来的图案,蜡刀沾着蜜蜡在布料上行如流水般的滑动,一件作品信手而成。


吃 新 节


吃新节也叫“新禾节”,是少数民族地区为了祈福秋天丰收而举行的节日。
节日前,人们都精心把自己的牛和马喂得膘肥体壮;姑娘们绣好美丽的衣裙、飘带,备好银花首饰;小伙子们则忙于修整和添置芦笙。

吃新节的传统习俗是这一天要吃鱼,所以人们准备的丰盛大餐里一定会有鱼肉。除了鱼,餐桌上也会有侗族经典美食血红、牛瘪等.平时只有人车出没的街道在节日的早晨摇身一变热闹的菜市场,买卖各种鸡鸭鱼牛肉,非常热闹。


舌尖上的黔东南

《舌尖上的中国》曾三次来黔东南取景。这趟行程中,当然少不了品尝那些黔东南特供的美味食物。

酸 汤 鱼

▲图自:LOFTER@@插销
在贵州有句话叫“三天不吃酸,走路打掰掰”,在这里酸辣才是王道,凯里酸汤鱼是黔东南第一美食。

苗 王 鱼

到雷山,不吃苗王鱼犹如到了北京不吃北京烤鸭一样会终生遗憾!

腌 鱼

侗家人的传统名食。腌鱼外形黝黑,但肉质却细滑嫩白,味如梅子,连鱼刺都化若无骨。

糯 米 饭

糯米在苗家是主食也是礼品,逢年过节都会用糯米做糍粑、粽粑等,台江的五彩饭是糯米颜值和味道的最佳诠释。

侗 族 烧 鱼

侗族烧鱼和我们常见的烤鱼可不一样。
烧鱼是大山的专属美味。所选用的鱼是稻田里放养的鲤鱼,这种养鱼方法叫稻田养鱼。
因为只有零污染的青山绿水之地,才能培育出这样的原生态鲤鱼将自家稻田里捉到的肥美鲤鱼,除去苦胆,用文火慢慢将鱼烤熟,一直到鱼焦黄滴油,香气四溢。

侗 族 长 桌 宴

▲图自:LOFTER @momo·UTOPlA
长桌宴是侗族最隆重的待客礼,受举寨尊敬的客人,来到侗寨后,有的因为逗留时间短,无法到各家各户就餐,各家便会摆上长条桌,端出米酒、腌鱼、腌肉,拼菜成席,共同款待客人。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最新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