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处暑|凉风有兴,秋月无边
摘要: 处暑,是二十四节气之中的第14个节气,秋季的第2个节气。起始时间:08月23日12时09分。据《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处,去也,暑气至此而止矣。”暑气将于这一天结束,秋意冉冉,从而开始一年之中最美好的秋高气爽 ...
处暑,是二十四节气之中的第14个节气,秋季的第2个节气。起始时间:08月23日12时09分。 据《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处,去也,暑气至此而止矣。” 暑气将于这一天结束,秋意冉冉,从而开始一年之中最美好的秋高气爽的时节。 处暑时间 2018年8月23日 星期四 农历七月十三 处暑,即为“出暑” 标志着炎热的暑天就要结束 真正的秋天即将到来 处暑气候 不少人都有这样的疑问:处暑过后还热吗?就字面意思,处暑是暑气结束的意思。 但民间有“处暑处暑,热死老鼠”的谚语,意为暑气到此为止。而事实上,暑热还要持续一段时间,秋意才缓慢地渗透在渐凉的夜晚中和微凉的秋雨里。 还有“立秋处暑天气凉”,“立秋处暑有阵头,三秋天气多雨水”,“一场秋雨一场凉”……,这些都是处暑节气的特征。 当然,处暑后最明显的特点还是:白天热,早晚凉,昼夜温差大,降水少,空气湿度低。 处暑三候 早在《诗经》之《周南》中云:“五日为一侯,三侯为一气,故一岁有二十四气。” 故处暑三候为:一候鹰乃祭鸟;二候天地始肃;三候禾乃登。 一候:鹰乃祭鸟 (8月23~8月27日) 处暑后,秋凉开始弥漫,秋风渐啸,天地清明。 此时鹰也感知秋之肃气,搏杀猎物而祭。古人称之为“义举”。 二候:天地始肃 (8月28~9月2日) “天地始肃”,典出《逸周书》七十二候。天地间万物开始凋零,萧瑟之气弥漫。 古人所说的“秋后处决”正是如此,即是顺应天地的肃杀之气。 同时,也借此告诫人们在秋季不可骄盈,要谨言慎行,反省收敛。 三候:禾乃登 (9月3日~9月7日) 禾”是五谷各类,“登”为成熟。 古人认为“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万物的基本规律。处暑时节,五谷各类农作物成熟,迎来万物收成之季。 处暑习俗 【秋游:秋高气爽 迎秋赏景】 处暑之后,秋意渐浓,正是人们畅游郊野、迎秋赏景的好时节。 而民间向来就有“七月八月看巧云”之说,其间就有“出游迎秋”之意。 【开渔节:千舸竞发 捕获海鲜】 每年处暑期间,沿海地区会举行隆重的开渔节,欢送渔民驾船出海。 此时海域水温依然偏高,鱼群会停留在渔场周围,鱼虾贝类发育成熟。对于沿海渔民来说,处暑意味着渔业收获。 【放河灯:悼念逝者 祈保平安】 处暑前后民间会有庆赞中元的活动,俗称“作七月半”,其中一项重要的民俗是放河灯。 河灯,也叫“荷花灯”。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灯盏或蜡烛,中元夜放在水中,任其飘流,向海神祈保平安。 后来发展为对逝去亲人的悼念、对活着的人们祝福。 【吃鸭肉:处暑送鸭 无病各家】 鸭肉味甘性凉,具有滋阴养胃、利水消肿的作用,因此民间有处暑吃鸭子的传统。 处暑养生 【早睡早起】 秋季阳气收敛,天气清肃,为顺应自然,人们应当早睡早起,收敛神气,使情志处于安定平静之中,以缓深秋肃杀之气。 建议晚上22:00前入睡,早晨6:00左右起床即可。当然,如果能再早一点入睡的话,就更好了。 【饮食少辛增酸】 处暑节气饮食宜增咸减辛,以养脾胃。多食咸味食物,如海产品等,少食辛味食物,如姜、葱、蒜、韭菜、茴香等。 多食新鲜果蔬,如梨、柑橘、石榴、荸荠等,它们都有润肺生津之效。 多食银耳、百合、莲子、杏仁、蜂蜜、小米、黑芝麻、淮山、黑米、豆类及奶类等清润食品,具有润燥,润肺补虚的养生效果。 【避免过早添衣】 俗语“春捂秋冻,不生杂病”。“秋冻”就是说秋季气温稍凉爽,不要过早过多地增加衣服。让身体适应逐渐降低的温度,能促进机体的新陈代谢提高免疫力。 【注意防“秋燥”】 处暑过后,气候逐渐变得干燥,而燥气伤肺,如果经常食用辛辣油炸类食站长统计品,则更容易伤害肺部,加剧人体失水、干燥。 对付“秋燥”最好的方法就是多喝水,可在白开水中加盐或蜂蜜,尽量少吃油炸、烧烤以及热性食物,可多吃水果、百合和一些滋阴养肺、润燥生津的粥汤。 这些事情不要做! 【作息忌晚睡贪凉】 天气变得凉爽很多人还遵循着夏天晚睡纳凉的作息,但进入秋季后天气开始转凉夜寝时不能贪凉,应关好门窗,腹部盖薄被,注意胃部保暖,以防止秋风流通使脾胃受凉。 【室内忌闭门干燥】 应尽量多开窗,使空气流动。室内可养些植物,如盆栽柑橘、吊兰、文竹等绿色植物。 【忌过早过晚运动】 秋季天气转凉,早晚温差大,有心血管疾病的人不适合过早过晚运动。秋季主收敛,不适合做激烈性的运动,运动时情绪要慢慢释放。 |
上一篇:从江下江镇壮观的斗牛场面下一篇:岜沙的成人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