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绣黔东南— 民族原生态 — 魅力黔东南— 大美黔东南

“浅游”黔东南,感受原生态之美

2018-9-13 10:29| 发布者: 旅游指导| 查看: 1148| 评论: 0|来自: 秀美黔东南

摘要: 沧海桑田,昔日号称“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人无三分银”的贵州,因为多民族构成和原生态保护,尤以黔东南的苗族山寨和侗族大歌,成为游客向往的地方。虽是盛夏,进入黔东南凯里地界的山风和青翠,一路上吊脚楼、 ...
沧海桑田,昔日号称“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人无三分银”的贵州,因为多民族构成和原生态保护,尤以黔东南的苗族山寨和侗族大歌,成为游客向往的地方。虽是盛夏,进入黔东南凯里地界的山风和青翠,一路上吊脚楼、鼓楼等特色建筑和盛装以待的民族风情,令人应接不暇。

第一站落脚镇远古镇,素有“滇楚锁钥、黔东门户”之称,作为古代的军事和交通重镇,因境内远近通达的一百多条大小河流,成为其连接滇楚之枢纽码头,历经2200多年岁月风霜,古镇水运逐渐为现代化交通运输体系取代,但古镇曾经的繁华,至今保存完好的古建筑群落和历代人文遗址,又为镇远古镇披上了国家重点历史文化名城的金字招牌。
清澈的舞阳河从山峦间蜿蜒而至,一排排同样依河岸、借山势错落而建的吊脚楼,已改造成为了各类特色商铺、民宿和饭店,时值旅游高峰,喧闹的古街道上车来车往,游人稠密,老码头上密密麻麻停泊着装饰华丽的大小仿古游船,白天坐船的游客较少,入夜,当古镇华灯初上,两岸灯火阑珊时,乘船“夜游镇远”便是绝佳景致。

在镇远,白天虽热,到落日余晖,一轮明月从山顶缓缓升起,古镇渐渐阴凉了许多,没有南昌那种蒸笼般的“桑拿感”,泛舟于舞阳河上,穿行于祝圣桥间,湖面流光跃金,静影沉璧,岸边楼阁回廊,七彩霓虹,宛若十里秦淮,风情万种。彩灯映照下的峭壁山影中,隐约排列着青龙洞、紫阳洞、中元洞等古建筑群,古朴、庄严而厚重,此情此景,不禁赋诗一首:星移斗转舞阳水,桨声灯影古镇悠,琴韵铺岸山如屏,流光点翠风入松。

走出镇远,我们赶赴名闻遐迩的西江千户苗寨,至寨门牌楼下,游客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多出几倍,这也是黔东南名气最大的景区。换乘环保车进入寨子,沿着起伏的山峦,一色依山而建的苗族木质三层吊脚楼,傍山借势的苗寨层层叠叠,风格一体,错落精致,除了临街至山腰的那些吊脚楼用于旅游经营外,寨子深处至今仍居住着数千苗人,那连通山寨几端的几座风雨桥,历经千年风雨,而今成为游人避雨歇脚观景休闲的好去处。
而夜的西江,光影之下,笙歌渐起,清丽的山寨秒变华丽的“山城”,远处似繁星点点,近处如银河泻地,西江朗月如水,清风徐来自在,如此“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的心境,让你流连其中,早已超然物外。

说到苗族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距今五六千年前的炎黄远古时代。据传在尧、舜、禹时代,当时在黄河下游和长江中下游一带同时出现了以蚩尤为首的苗蛮部落联盟,华夏部落联盟与苗蛮部落联盟为争夺中原地区而发生的“伐三苗战争”。
烽火狼烟绵延数十年,华夏部落联盟最终问鼎中原,一方面加速了华夏部落联盟与苗蛮部落联盟在血统、文化上的融合;另一方面苗蛮部落的遗民一路迁徙至湘黔滇崇山峻岭间繁衍生息,成为今日苗族一支,千百年来,他们如“桃花源中人”,一直保存着许多本民族的原始宗教崇拜和生活习俗,时至今日,在苗族人民中还广泛流传着蚩尤的传说,他们始终信奉蚩尤为其始祖。

抚今追远,沧桑巨变。而今,包括汉苗等在内的56个民族兄弟都成为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员,这种血浓于水的同胞之情并没有因民族的划分而隔膜和疏远,尽管客观存在一些民族地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而随着国家的发展和强盛,如西江苗寨,一切正在改变,也必将变得更加凝聚和富足。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最新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