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绣黔东南— 民族原生态 — 魅力黔东南— 大美黔东南

苗疆走廊上的历史文化密码

2018-9-27 16:42| 发布者: 旅游指导| 查看: 1162| 评论: 0|来自: 秀美黔东南

摘要: 蜿蜒于贵州黄平县旧州镇至上塘镇青杠垴的湘黔驿道黄平段筑于明代,历经数百年风雨洗礼,目前仍保存有13.5公里。周边村寨至今保留着养马的传统,牵着马匹在古道上运输物品是当地人惯有的生活方式。人头坡、马槽井、下 ...
蜿蜒于贵州黄平县旧州镇至上塘镇青杠垴的湘黔驿道黄平段筑于明代,历经数百年风雨洗礼,目前仍保存有13.5公里。周边村寨至今保留着养马的传统,牵着马匹在古道上运输物品是当地人惯有的生活方式。
人头坡、马槽井、下马岩、皂角丫……走在青苔斑驳的古道上,每一个地名似乎都掩藏着不为人知的故事。
据贵州学界考证,1291年,元朝政府开通连接湖北、湖南的苗疆走廊,起自湖南常德,沿沅江进入贵州,横穿今天贵州十几个县后通往云南昆明,再西行走大理经腾冲至缅甸。湘黔驿道黄平段是苗疆走廊的一个组成部分。

“这条走廊连接30多个县市,是一条近3000里长,约9万平方公里的区域。”苗疆走廊开通之后,不仅曾是连接中原与西南边疆的重要通道,也是中国古代进出东南亚和南亚的重要陆路国际通道。
据贵州大学所做的田野调查显示,苗疆走廊古道在现今贵州的凯里、黄平、施秉、镇远、玉屏等地仍依稀可见,明清两代的汉民族屯堡、关隘、庙宇、墓葬、会馆、桥梁等文物仍有较多留存。
苗疆走廊出现后,沿线随之兴起一批城镇,黄平县就是其中之一。据黄平县初步摸底统计,目前,县域境内有约40公里的保存比较完好的古道,包括30多座古桥、2座驿站、2个码头,政府已展开保护工作。
而距离施秉县城30多公里的双井镇龙塘苗寨,虽地处苗岭深处,但漫步在寨子里,随处可见徽派老建筑与苗族木质结构房屋交错坐落。数百年前沿苗疆走廊南下的汉人,通婚后在这里定居繁衍,为子孙后代留下一道独特的人文景观。
“苗疆走廊是一条活态的走廊。”沿线世代居住着汉、苗、侗、布依等20多个民族,依附于苗疆走廊的传说、神话、民间故事、民间工艺、绘画、舞蹈、音乐等非物质民间文化传统,至今仍在这一区域少数民族及其辐射区域中鲜活传承。

200多年前,汉族民间木偶戏通过苗疆走廊传入贵州石阡县,很快被当地少数民族群众掌握,唱诵语言采用石阡方言,故事情节、词格、唱腔等受到当地傩堂戏、花灯、山歌等影响,其余如班社组织、授艺传承、服装道具等主体部分依然延续汉族木偶戏传统。
在沟谷纵横、溪河交错的西南山区中的苗疆走廊,是数百年前中原通往西南的“高速公路”,而近代以来的抗战公路等以及当下开凿的高速公路、高速铁路,不少也是在这条走廊的古道基础之上修建,成为西南沟通东南沿海的快速通道。

“苗疆走廊具有深厚的军事、政治底蕴和多彩的文化价值,建议尽快抢救沿线一些濒临消失的古迹,同时,通过梯次开发、旅游带动等方式推进走廊经济发展,使这条历史上的‘国家高速公路’在当下发挥更多的现实价值。”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最新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