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绣黔东南— 民族原生态 — 魅力黔东南— 大美黔东南

天柱也有无限风光

2018-10-13 10:00| 发布者: 旅游指导| 查看: 1106| 评论: 0|来自: 秀美黔东南

摘要: 石洞景点是天然的,是原生态的。我们看多了风土人情,见多了秀美江山,听多了动人故事,但仍然会感叹:无限风光在石洞!六十丈洞瀑布(吴国雄摄) 从天柱县城出发,沿着山头往南去,车行一个多小时,去到一个遮天蔽日 ...
石洞景点是天然的,是原生态的。我们看多了风土人情,见多了秀美江山,听多了动人故事,但仍然会感叹:无限风光在石洞!
六十丈洞瀑布

(吴国雄摄)
   从天柱县城出发,沿着山头往南去,车行一个多小时,去到一个遮天蔽日的小山冲, 这是石洞九龙山南岭山脉的尾端。人顺着小溪边往前走,正如进入一个大壕沟,两边是悬崖,悬崖石缝里夹着一棵棵苍翠的树木在摇摇晃晃,阳光穿透颤抖的树叶洒落在小溪上,水流上,游人身上,闪出星星点点,而空气的清新,又给人一种凉爽、清静的舒服感。
    “听到声音了!”同行一声惊叫,还没看到瀑布,先听到瀑布的声音,溪路忽然一转,从树叶缝隙里露出瀑布的全身:一条白布,不,无数颗珍珠、白链从百米高空洒落悬崖,冲拍岩壁嗡嗡作响,距离300 米远的地方,能闻听到厚重而沉长的咆哮声音,如白龙腾挪长空。
    “这是六十丈洞瀑布, 位于九龙山南岭,水流落差高140 多米,水帘瀑宽10 余米,春夏洪水泻来,每秒流量达40立方米。是目前中国落差最高瀑布之一,中国古大陆的原始佳景。”当地村民介绍说。
    瀑布下是龙潭。经过千万年水石冲击,割切,风雨侵袭,潭壁如一个巨大锅底,圆溜、光滑、闪耀。水潭面积约一千平方米,波光潋滟,拍岸的惊涛奔南流去……
    瀑布下,陡崖一分两截,上截岩层横向,有苍藤缠树,玉鸟啼唱;下截有芳草萋萋,春兰斗艳。瀑布正方,一峰独立潭边,遮罩水落平阳之羞面,犹如苍龙饮水,又似牧童看画。清代诗人陈向策到此一游,感赋:六十丈洞野茫茫,瀑布急流草木香。四面崖山容水态,一方泉水挂山乡。莺啭乔木春风绿,燕唱美峰岁月昌。千古蛟龙今何在?牧童手指小江滂。”
这就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杰作,原始的山,自然的水。从六十丈洞瀑布出来,同行无不感叹“好一幅南国壮锦啊!”
柳寨梯田

(金可文摄)
  柳寨梯田,坐落贵州锦屏、剑河、天柱三县交界的八卦河下游、莲花山水库北岸坡即九龙山南岭山脉上。梯田、寨子、人家融为一体,好一幅山水田园画卷。
    站在山头往下看,柳寨梯田层层叠叠,从千米之外的河坎上依山势盘绕而起,一阶一阶,犹如天梯以30 度斜坡画面直至山顶,共200 多阶,宽数百米不等,长两千米开外。梯田风姿万种,大田形同鱼鳞,小田状似飘带,小丘弯弯如新月行空,大坎弯弯如九曲黄河!
    “柳寨梯田,四季美不胜收。春天碧水粼粼;夏天稻禾苍翠;秋天金浪涛涛,冬天银装素裹。奇特美景一日三变,一画四景,色彩分明。”村民介绍说,可惜我们去的是秋后,看不到金浪般的秋实,但曲曲田块上仍整齐地摆放着笼笼金黄的草垛子,正如千军万马在操练武艺,霍霍有声!
据当地村民介绍:柳寨梯田历史悠久。七百多年前,民不聊生,柳川龙家兄弟逃生他乡,去到锦屏县平秋镇岑巩村打长工,发现河对面斜坡山高水好,风光如画,是个谋生的风水宝地,于是兄弟俩在此搭棚定居下来,随后又邀约家族迁居于此。为了生活他们开沟引水,围筑造田一代一代与天斗,与地斗,朝出暮归,年复一年,终于创造出了现在拥有千余亩梯田的南国壮锦,美好家园。
柳寨梯田,记录了祖先开天辟地的足迹,留下的不仅仅是美景而是创业生存的精神,看着弯弯的、点点的、一坎坎的梯田,仿佛看到在那原始年代祖先走过的路,留下的足迹。
石洞的原生态景点是连环套着的,沿柳寨梯田而下,坡脚一条清澈的河流环抱一座美丽的山。
莲花山

(龙胜洲摄)
莲花山,即九龙山东南岭山脉间的一座山,因山体形如莲花而得名。莲花山海拔500 多米,面积4 平方公里。坐落在天柱锦屏平秋山脉围褶之中。山主峰下连二十八条小山脉和二十七条深浅不一的山谷,山中有珍稀树种及草本植物近1000 多种。停步歇息,早,可沐浴朝雾,闻画眉闹巢绝唱;夕,能享金色晚霞,喜听金鸡归巢鸣啾。
莲花山上绿树成阴,冬暖夏凉,集静、幽、雅,为一体,又称养神静心山桃源。山谷中,有八荒梯田,八眼泉水,八秋仙杉,清朝诗人陈尚策游览莲花山后,赋诗云:
普陀遗宝岸,种石已成莲。
极润三湘底,花开五老前。
瑶池方瑞蔼,银汉濯清泉。
不用千人掌,朝朝滴露圆。
莲花山脚,八卦河流经里翁峡谷,形成一手遮水,万浪莫开之天然水道,当地政府就此截坝建起了莲花山水电站,侗家山寨又添一奇观。游完莲花山,总有这样的感受:山为人而生,水为人而流,人与自然达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住在这样的美地恍如仙居。
西域瀑布群

(龙胜洲摄)
西域瀑布阶在石洞九龙山东岭山脉槐寨村。溪流从塘美丽直泻成形瀑布流入槐寨仙人洞下游。
西域瀑布奇、秀、险。在不足两公里的河床,接连形成六级瀑布,分上下三级。上三级由塘美丽直泻仙人洞形成瀑帘开始,再在八面绝壁洞间创400 余平方米圆形斜地的二级流瀑;水流冲过花草丛,翻越怪石嶙峋小滩,从三颗均约10米见圆的独立石岩而泻,形成第三阶瀑布流。三瀑竞艳,水石击撞,美不胜收。
下三级瀑布为龙潭瀑。由直径15米的仙盆塘往外倒水,形成300 米宽的瀑布流,坎下葫芦塘经不起澎湃潮水的久灌,塘身一翻,水从葫芦口中喷出几绺白泉,散洒于几块圆形的石面上急着往下流,形成一帘水瀑挂于谷中。
六级瀑流全长500 多米,气势磅礴,是高山流水,更是天庭长河。贤人诗曰:
海市看楼与瑶琼,野外桃园连洞庭,
沟壑水飞千丈玉,涧泉垂波万条银。
松摇岩壁散烟霞,竹拂云霄映花影。
灵龟鲵鲑鱼戏耍,香檀肉桂药丛生。
从西域瀑布往北走4 公里,我们便走进了石洞充满神奇的腹地——
九龙山

(吴国雄摄)
石洞镇之有名,因有九龙山,立于九龙之巅峰,站在山顶眺望,方圆几十里九大山岭山脉连绵起伏聚拢而来,形成千米之高峰、形似九条巨龙在天地间的大操场里盘旋练宝,左滚右翻。一种“一览众山小”之感油然而生。
九龙山是侗族聚居腹地,四周侗寨星罗,阡陌纵横。清咸年间,侗族农民起义领袖姜应芳在此安营扎寨,坐殿称王。十九世纪中叶,社会黑暗,饥荒连年,清政府加重了对人民的盘剥。天柱县侗族青年姜应芳在太平天国的影响下,揭竿而起,组织了“天地会”,带领侗苗农民起义,提出“大户人家欠我钱,中户人家莫乱言,小户人家跟我走,打倒大户来分田”的口号,打富济贫,震惊了三穗、湖南晃州、沅州、会同、靖州,及朝廷,清政府急调大军镇压,义军寡不敌众,退守九龙山。
村民介绍:“九龙山顶左侧地势险恶,弯曲盘旋,姜应芳用于义军扎营御敌,称之为“营盘坡”(现老汉寨)。右侧一岭,地势平坦开阔,古称大坪(即今石洞街),姜应芳设为为义军练兵场。整个九龙山头仅有三条羊场小道沿深山峡谷盘旋而上,地势易守难攻。姜应芳作歌曰:‘润松省,坝寨县,营盘好个金銮殿。’他伐木筑城,建立大本营,同清军展开了多次战役的对抗。清军久攻不下,后用洋枪洋炮猛轰,把山上树林烧成火海,加上叛徒出卖,九龙山失守。义军败走剑河南洞司江口屯,途中姜应芳被俘,同治元年(1862)惨受酷刑杀害。起义虽然失败,但起义军敢于反抗压迫的精神尚存,姜应芳的战斗遗址及硝烟永注青史。1982 年2 月,贵州省人民政府将九龙山列为文物保护区。”
九龙山之南岭,还有个民族文化的“天堂”——古斗牛场。
云雾山古斗牛场

(金可文摄)
   云雾山斗牛场,侗语高云雾塘托,我们从九龙山沿南岭山脉折回而去,踏过10 多个小山头,车直入斗牛场。适时已是下午3 点,斗牛盛况仍十分热烈,天柱、锦屏、剑河三县交界的100 多个村寨的侗族男女老少都聚拢而来,观牛场、唱山歌,数万人在高歌、呐喊、狂欢,全是侗族原汁原味的特色!
    斗牛场边,坐满了观众。主席台上喇叭声连连,斗牛场里铜锣咣咣,勇猛的斗牛一战接着一战,精彩纷呈。导游村民介绍:云雾山斗牛场东起高旦村大井,西至平沙,山形如巨头雄狮,为冷水寨后龙山脉。拥有10000 多平方米草地,斗牛场宽1300 多平方米,一座风雨楼屹立斗牛场边,斗牛时作“叫兵点将”指挥台。云雾山斗牛起源于三国时期,距今已有1700多年历史。云雾山斗牛来源三国时期,当年蜀国承相诸葛亮征服南方夷首领孟获时,见当地民众骠悍尚武,常驱赶牯牛打斗为娱乐,遂鼓励各洞蛮夷畜养牯牛,定期举行打斗,让民众观赏,逐渐演以为习。
    古代斗牛在每年九月“土皇日”(立冬前18 天)举行,后因各年日期不一,活动不便,相约于重阳的第二天,即农历九月初十。冷水斗牛、相牛、《牛经》活动,都形成于三国时期,云雾山斗牛场也随期应运而生。
    在石洞,美丽的自然景观和浓郁的人文风情,你是游不完,享不尽的:不问蓬莱多胜景,不惜长做石洞人。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最新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