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贵州,美在哪里? 世界看贵州,最敬仰的是那些民族特色村寨,婚、丧、嫁、娶、衣、食、住、行、建筑、歌舞艺术、民俗节庆……因为它们遥远、神秘、稀少、陌生…… 贵州的民族传统文化在哪里? 悉数“活”在千千万万个大美村寨里。村寨,是中华文化最建筑、鲜活的细胞,只有在村寨里,它才是活态生存的。离开了村寨的滋养,民族文化就只是故纸堆、博物馆里“死”的资料。 村寨是贵州民族文化的原生地,不仅保存大量文物古迹,还蕴藏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经过多年努力,贵州有效保护一批典型的民族村寨。 苗族村寨 苗族村寨的典型标志是吊脚楼、美人靠。苗岭山区的苗族民居,基本都是吊脚楼,此乃缘于其住地是大山区且盛产木材,村民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因材施用,师承自然,创造文化。吊脚木楼,架构凌空,虚实结合,飘洒轻盈,稳重和谐。 美人靠,又称“吴王靠”、“飞来椅”,是建筑学上的一个术语。其实,它就是安装在建筑物上当靠背用的弯曲形栏杆。由于苗族村民多在依山傍水的山间河谷地带安家落户,其住房也多是背山面水面立,故在美人靠上凭栏远眺,总能饱览赏心悦目的山区景色。 美人靠的主要功能是充当姑娘们的开放式绣花房。苗族谚语说:“姑娘不绣花,找不到婆家。”苗族服装经久不衰,与特殊风俗、文化传统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梳着古代发型、头戴耀眼饰物的苗族村姑,哼着小调,坐在美人靠上绣花,是苗岭山区的特有景致。 侗族村寨 贵州侗族,分为“南侗”、“北侗”两大部分。一般认为,锦屏县铜鼓镇以南的黎平、从江、榕江为“南侗”,以北的天柱、三穗、镇远为“北侗”。 侗寨建房有个规矩,即围绕鼓楼修建,犹如蜘蛛网,形成放射状。鼓楼是“南侗”特有的一种民俗建筑物,在侗族村民心目中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而鼓楼与花桥、戏楼,又往往修建在一起,构成侗寨的“心脏”。 “北侗”民居与当地汉族民居极为相似,以三门塘村最具代表性。三门塘的民居,从外形看有两大类:吊脚楼与四合院。吊脚楼固然是受地形的制约,同时也是山地民居防潮、防盗的特殊需要。四合院,既有侗族文化的特点,又有汉族文化的风格,是民族文化交流在建筑上的具体表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