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位于云贵高原东南边缘,东邻湖南,南接广西,与本省黔南、铜仁毗邻,境内山川秀丽,气候宜人,资源丰富,民族风情浓郁。全州辖16个县市和9个省级经济开发区。 黔东南交通便捷,处在西南、中南及华南的交接地带,是长三角、珠三角进入西南的桥头堡,区位优势明显。黔桂铁路,湘黔铁路、沪昆高速、夏蓉高速、公路320、321国道从境内经过。境内还有黎平机场等构成了便捷的交通体系。全州常住人口为3480626人(2010年),现在有苗族、侗族、水族、布依族、土家族、畲族、仫佬族、壮族、瑶族等33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州人口总数的81.87%,其中苗族人口占42.09%,侗族人口占31.86%。 黔东南民风淳朴,这里有鼓楼、风雨桥、干栏式吊脚楼、碧清的都柳江和清水江、鳞次栉比的少数民族村寨、以及保存完好的民族习俗。黔东南的少数民族能歌善舞,少数民族节日十分丰富,有“大节三六九,小节天天有”的说法,著名的少数民族节日有姊妹节、芦笙节、龙船节、萨玛节、苗年、鼓藏节、吃新节等等。此外,黔东南自然生态良好、历史悠久,有国家风景名胜区、国家地质公园潕阳河、杉木河、云台山等,国家自然保护区雷公山,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镇远、以及中国侗族第一大县黎平县。 民族风情 黔东南素有“百节之乡”的美称,一年中有节日集会200多个。节日活动丰富多彩,有唱歌跳舞、斗牛赛马、吹芦笙、踩铜鼓、赛龙舟、玩龙灯、唱侗戏等等。主要的民族节日有苗族的芦笙会、爬坡节、姊妹节、“四月八”、吃新节、龙舟节、苗族的苗年,侗族的侗年、泥人节、摔跤节、林王节、“三月三”歌节、“二十坪”歌节,水族的端节,瑶族的“盘王节”等等。这些节日集会是展现黔东南民族风情和灿烂文化的百花园。正月初三开始几乎都是在欢乐的海洋里,其中以正月十五人称为“芦笙圣地”的万潮镇马田村的芦笙会,和正月二十被列为游览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甘囊香芦笙堂较为传统和热闹。 黔东南素有“歌舞海洋”的美誉,各民族历来以能歌善舞著称。苗族有高亢激昂、热情奔放的“飞歌”,也有委婉动听、抒情优美的“游方歌”,还有质朴无华的“古歌”、“酒歌”、“大歌”,其调式不一,各具韵味,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侗族的歌大多旋律优美,曲调多样,犹如潺潺流水,有合唱歌曲,也有独唱歌曲,特别是无伴奏、无指挥的多声部侗族“大歌”,以其古朴优美的曲调、独特的演唱方式享誉海内外。 黔东南的民族舞蹈多姿多彩,有动作刚劲有力、豪放潇洒,被称为“东方迪斯科”的苗族木鼓舞和庄重的踩鼓舞,有纯朴活泼的芦笙舞,有侗族的“多耶舞”。这些舞蹈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是中华民族文化百花园中的奇葩。 黔东南民族工艺美不胜收,有早在宋代就作为贡品的苗族蜡染和侗族的侗锦以及苗族侗族的刺绣、具有鲜明特点的民族服饰和首饰等,都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 黔东南的民族建筑在中国建筑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苗、侗、水、瑶、畲等民族的干栏式吊脚楼,土家族的衙院庄园,侗族的鼓楼、花桥都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很高的艺术价值。 历史文化 在春秋以前,黔东南被称为“南蛮”或“荆蛮”之地,属牂柯国和楚国的黔中地,后分属夜郎国。秦时置黔中郡,汉时改秦黔中郡为武陵郡。今从江、黎平、锦屏、岑巩和镇远县等地均属武陵郡的镡成县和无阳县,无阳县即今镇远县的前身。在隋代属牂柯郡、沅陵郡和始安郡,唐代改郡为“道”后,属黔中道。元代在民族地区推行土司制度,分属四川播州宣慰司、湖广思州宣慰司和新添葛蛮安抚司;明代“改土归流”“开辟苗疆”,遂废思州宣慰司,分置镇远府、黎平府和新化府等,隶属贵州布政司,黔东南也进入一个重要的发展时期;清代区划基本袭明代。民国初改府、厅、州为县,今黔东南辖地分属黔东道和黔中道,黔东道驻镇远,领26县。1935年,国民党政府在镇远设置行政督察区,所辖县区划多次调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黔东南进入了历史的新纪元。1949年11月,设镇远督察区专员公署,辖镇远、炉山、黄平、施秉、余庆、三穗、岑巩、天柱、台江、剑河、锦屏和雷山等12县。1956年7月23日,废镇远督察区专员公署建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余庆县划出归遵义专区,炉山县更名为凯里县(于1984年撤县建市),黎平、从江、榕江、丹寨、麻江五县由都匀专区划入,全州共辖16县(市),州府驻地凯里。从此,翻开了黔东南历史的新篇章。 黔东南州有不可移动的文物700多处,民族文物十分丰富。特别是以镇远青龙洞、黄平飞云崖和从江增冲的侗族鼓楼、黎平地坪侗族花桥为代表的名胜古迹,记载了黔东南文化空间环境发展的历史,底蕴丰厚,堪称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 在苗疆腹地台江有距今5亿年前的古生物化石群,在侗乡榕江板寨有新石器时期遗址,出土有石斧、石镞等文物。凯里、麻江、黄平、岑巩和天柱均有古脊椎动物化石出土。1998年,在锦屏亮江出土了一批战国时期的青铜兵器及生产工具,有青铜剑、镞、钺和锄等;在岑巩新兴和镇远勇溪出土了战国前的青铜甬钟。这些宝贵的文物充分展现了黔东南悠久的历史。黔东南的摩崖、石刻、碑记众多,除凯里大风洞、施秉华严洞和镇远吴王洞摩崖外,还有麻江田哨的写字崖、剑河翁座的“例定千秋”碑和天柱三门塘碑林等,都是不可多得的文化遗产。 黔东南的古建筑古朴典雅,富于地方民族特色。苗族吊脚楼和侗族鼓楼、花桥蜚声海内外。镇远天后宫、四官殿,岑巩禹王宫,天柱三门塘刘氏宗祠,锦屏飞山庙,黎平南泉山寺、地坪风雨桥、纪堂鼓楼,台江文昌宫,九摆苗族鼓楼,丹寨万寿宫和麻江状元第等虽历尽沧桑,但都是历史的见证。 黔东南山清水秀,人杰地灵,近现代革命文物十分丰富。红军长征时期中共中央政治局黎平会议会址、榕江红七军军部旧址、革命先驱龙大道故居和周达文故居等展现了黔东南辉煌的革命文化历史。 黔东南有镇远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一座,有黄平旧州镇、黎平德凤镇和雷山西江镇等三座省级历史文化名镇,有黄平、麻江铜鼓和剑河温泉等三个国家文化部命名的农民画之乡,还有九个省级艺术之乡,即郎德苗族歌舞艺术之乡、黎平茅贡侗戏艺术之乡、从江小黄侗歌之乡、台江苗族反排木鼓舞艺术之乡、黎平肇兴侗族鼓楼艺术之乡、黄平泥哨艺术之乡、岑巩思州石砚艺术之乡、施洞苗族刺绣艺术之乡和雷山挖拜苗族银饰艺术之乡。这些斑斓多彩的艺术珍品,不但镌刻着深厚的文化历史,而且具有独特的风格和个性,是人类文明的结晶。 经济社会 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农、林、牧、渔各业均保持了持续发展,以从江椪柑、榕江西瓜、脐橙、台江、雷山金秋梨、从江、榕江、剑河香猪、香羊为代表的绿色产业,特色产业正在逐步形成。工业规模逐步扩大,拥有凯里电厂、施秉恒盛冶炼厂、镇远青酒集团、全江化工公司、凯里铁路铅锌厂、凯晟铝业公司、岑巩国恒锰业公司、凯里中密度纤维板厂、凯里瑞安水泥厂和阳光铝厂等一批骨干企业。 旅游业蓬勃发展。秀美的山水、众多的名胜古迹,充满厚重原生文化色彩的民族风情,让越来越多的中外游客留连忘返,也带动了第三产业经济的发展。旅游资源非常丰富,自然风光秀丽奇绝,其中历史文化名城镇远及古建筑群青龙洞、国家级风景名胜区阳河、云台山、杉木河风光声名远播,雷公山、月亮山、龙鳌河、高过河以其旖旎的自然景致让游客叹为观止,每年300多个苗侗各民族的节日,其吹芦笙、木鼓舞、踩堂、侗戏、抢花炮、斗牛、斗鸟、龙舟、赛马以及唱山歌、苗族飞歌、侗族大歌等民族形式的精彩汇粹,令人目不遐接,眼花缭乱。此外,苗族的吊脚楼、侗族的鼓楼、风雨桥以其独特的构造享誉海内外。 基础设施不断改善。近几年,黔东南州委、州政府抓住中央增加投资、扩大内需的机遇,加大以交通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工作力度,加大投入,通过改善交通基础设施以优化黔东南的区域位置。继贵阳-新寨高等级公路黔东南段、凯里-麻江高速公路竣工后,玉-凯高速公路已正式通车,目前全州公路通车里程6884.1公里,实现县县通油路,乡乡通公路。84.0%的行政村通了公路;铁路建设快速发展,湘黔铁路、黔桂铁路过境232.5公里,湘黔铁路复线建设已全线竣工通车;民用航空建设载入史册,黎平机场已正式通航,凯里黄平机场正在建设中;能源、邮电通讯等事业近年得到迅猛发展,全州16个县市拉通了国家电网,全部实现市话交换程控化,乡乡通电话,移动电话网络覆盖全州,畅通八方的交通通讯新格局已初步形成,对外开放投资环境日趋改善。 美名美誉 黔东南各县市名誉称号:苗岭明珠——凯里;天下苗族第一县——台江;泥哨之乡——黄平;中国漂城——施秉;苗疆温泉——剑河;麻鸭之乡——三穗;重金石之乡——天柱;杉木之乡——锦屏;苗疆圣地——雷山;古榕之乡——榕江;侗族大歌之都——黎平;碰柑之乡——从江;晒都——丹寨;苗族农民绘画之乡——麻 江;历史文化名城——镇远;石砚之乡——岑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