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绣黔东南— 民族原生态 — 魅力黔东南— 大美黔东南

您的位置:锦绣黔东南>内容

改革开放40周年看施秉

2018-12-28 10:48| 发布者: 旅游指导| 评论: 0|来自: 秀美黔东南

摘要: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习近平总书记用“关键一招”这个富于中国文化传统而又生动鲜活的语言,宣示了当代中国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的信念和决心。   ...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习近平总书记用“关键一招”这个富于中国文化传统而又生动鲜活的语言,宣示了当代中国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的信念和决心。
  施秉县地处贵州省东部、黔东南州西北部、氵舞 阳河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腹地中心。全县国土面积1543平方公里,辖5镇3乡,总人口17万人。
  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揭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从此,施秉县广大干群乘改革之东风,团结一致,放手大干。40年白驹过隙,让地处苗疆腹地的施秉陵谷沧桑、化蝶巨变。



社会经济全面发展
  改革开放前夕,施秉县经济社会发展十分缓慢。1978年,全县生产总值仅1633万元,财政总收入仅360万元,人均收入只有150元。
  1980年7月18日,中共施秉县委结合县情实际,制定出《关于认真贯彻执行省委<关于放宽农业政策的指示>的意见》,具体落实了农业生产联产经营承包责任制,社会生产力得到了极大释放,全县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2017年,地区生产总值实现37.9 亿元,是1978年的232倍;财政收入完成34362万元,是1978年的95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7101元,是1978年的180倍。三次产业构成更趋合理,从“一三二”格局向“三二一”格局转变,展示了“一马当先、高位求进”的施秉速度。


旅游品牌走向世界
  施秉县旅游资源很为丰富,境内有白云岩喀斯特发育完备的佛、道教圣地云台山,有风光迤逦、山水映衬的岩溶景观氵舞 阳河,有水质清澈见底、生态极好的杉木河,有任弼时、萧克、王震领导的红六军团长征战斗遗址黑冲,有南部清水江畔的苗族文化风情等。
  以前的施秉,因交通闭塞,因地处偏远地区经济贫困,几乎尚无“旅游”概念。改革开放后,人们在物质保障越来越有余的情况下,开始寻求种种新的生活体验和精神追求,旅游作为一个新兴产业日益壮大。
  施秉把旅游资源作为新兴可持续发展的产业逐步开发。1988年,国务院批复了第二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氵舞 阳河风景名胜区”榜上有名。施秉借着坐落该风景名胜区腹地中心的优势,90年代初施秉县委、县政府提出“以旅游业为龙头,带动第三产业发展”思的路,把旅游业作为特色支柱产业来培育。

1995年
杉木河首漂成功,施秉旅游业态得以丰富。围绕杉木河漂流,施秉提出打造“中国漂城”品牌,建设国际专业化旅游城市的旅游发展战略目标推动了旅游产业的发展。
2014年
多哈第38届世界自然遗产联盟大会把以云台山为核心区的白云岩喀斯特为代表的“施秉喀斯特”列入世界自然遗产,黔东南州有了首个世界自然遗产地。
2017年
黔东南州第六届旅游产业发展大会在施秉成功举办,施秉旅游业进一步井喷式发展、再攀新高。当年,施秉接待游客522万人次,旅游总收入32亿元。


  
城市建设脱胎换骨
  改革开放前,施秉县城环境破旧,群众生活极为不便。改革开放以来,施秉县积极抢抓发展机遇,开展了街道、公房、照明、供水、防洪堤、体育文化设施等项目建设,城乡面貌逐步得到很大改善。

2015年
9月
施秉提出了“五强梦”(即:旅游发展迅速强起来,城市建设发展迅速强起来,高效农业发展迅速强起来,新兴工业发展迅速强起来,民生事业发展迅速强起来),定下了实现“一年一变化、三年大变化、五年新跨越”的奋斗目标。
2016年
10月
施秉提出了建设“国际慢城”式特色旅游小镇新城和争创国家卫生县城的目标。两年多以来,秉承“精心设计、精细施工、精美呈现”的理念,施秉县城实施了“天改地”(所有网线入地)、“白改黑”(全部公路街道铺油)、“穿新衣”(县城临街房屋立面装饰),河滨休闲公园、县城绿化亮化美化等一大批工程相继竣工,建成了全省独具特色的水车旅游小镇,实现了居民“推开窗户是花园,走出家门是公园,活力新城美如画,休闲健身去处多”的“施秉之变”。

  施秉以两年多的努力,向全县人民兑现了“三年大变化”的承诺,用实实在在的成果赢得了老百姓的赞誉。
  如今,施秉在省内率先探索推行“垃圾不落地”城市管理模式,效果显著。“管好一座城,改变一县人”,城镇卫生转变的同时,群众的公共道德意识进一步提升,城市的“气质”不断被刷新,一座干净、有序、优美、和谐的花园小城逐渐呈现在世人面前。


美丽乡村遍地呈现
  施秉县秉承“花小钱、办大事”的理念,坚持以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深入实施美丽乡村“六个小康”行动计划,着力补齐水、路、电、寨、房、讯等“短板”,全面打响“组组通”公路项目建设“三年大会战”;积极整合涉农资金打造美丽乡村,先期建成了甘溪望城和高碑、马号平地营、双井翁西、马溪王家坪等一批精品村寨。
  同时,各乡镇组织开展“好家风好家训”、“五好诚信户”、“最美家庭”等评选活动,营造出“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全县农村文明风尚逐步形成,群众对村寨的归属感、认同感和自豪感不断增强。
  围绕让贫困群众生活环境“靓起来”,施秉大力开展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暨农村清洁风暴行动“大比武”,整合资金着力实施“4+N”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工程,以“N户联保”、“农村垃圾银行商品兑换站”、“姑妈回娘家评卫生”、“最美清洁户”等治理机制,绘就了一幅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丽乡村画卷。


  改革开放40年,沧桑巨变弹指间。施秉县委、县政府带领全县17万干部群众团结一致,立足于不忘初心,创新于继续前进,以百姓巨大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为蓝本谱写施秉大地的新篇章。

 刘军  杨胜华
(来源:黔东南微报)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