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绣黔东南— 民族原生态 — 魅力黔东南— 大美黔东南

我记忆中的凯里

2018-4-1 09:47| 发布者: 旅游指导| 查看: 1692| 评论: 0|来自: 凯里市委宣传部-风情凯里

摘要: 我记忆中的凯里主要是指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即我儿时的凯里那时的凯里是什么样的?从那个年代走过来的,而今面对翻天覆地变化的凯里,该怎样讲述?是人是物非,还是物是人非?我想二者皆有之。1976年7月,凯里地区各族人民 ...
我记忆中的凯里主要是指上世纪五六十年代
即我儿时的凯里
那时的凯里是什么样的?
从那个年代走过来的,
而今面对翻天覆地变化的凯里,
该怎样讲述?
是人是物非,还是物是人非?
我想二者皆有之。

1976年7月,凯里地区各族人民在原州大会场庆祝建州20周年 (张钢 摄)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凯里大十字原貌

1950年的凯里集市(盛继润 摄)

1950年原凯里一中校址(万寿宫)

1960年的凯里一中

1964年的老街丁字口

1964年的大阁山

20世纪50年代末刚刚修建的州政府、州检察院、州粮食局等机关办公大楼

1956年7月23日,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成立。随后,在镇远的州委、州政府和州直单位陆续迁至凯里。这是当时刚刚破土动工的凯里大十字一带修建州政府办公大楼等建筑的情景

我只想说说原来有的现在已经消失了的和发生了根本变化的。
比如,原来凯里的两条护城墙,
一条穿城东西而过的饮水沟,大大的莲花塘,
都到哪儿去了?

20世纪60年代的凯里城一角

东门的护城墙

凯里的护城墙有两条,一条在东门,一条在西门,每条长约一公里,高约三至五米。东门的护城墙一头在现在营盘坡,即州委和老民族宾馆处,另一头在大阁,中间沿着落仓坡,即现在的凯运司连大阁山的斜坡。城墙沿坡直下,经过落仓坡与营盘坡中间的一段较长的,即横穿现在老街北端原东风旅社直抵达营盘坡的低凹地,再到营盘坡上。如果用一句话来说,东门城墙就像一个倒立的等腰三角形,其顶头就立在现在东门十字路口,即现在卖鸡的那条路口上,两条腿就各朝南北的营盘坡和落巷坡上延伸而去。

护城墙全是用大石头和泥土砌高加宽夯紧而成,宽约两米。西门的护城墙比东门的短一些,一公里不到,它一头在现在的州水文站,即现在西门鸟山顶上的那幢砖楼房处,靠龙头河的梁子山,沿山一直延伸到西门粮店处,而后再由西门粮店垂直而下到现在的小十字步行街,又由步行街伸向旧司街,即现在的一商场卖木炭的地方。那时的这里是一堵高墙,中间弯过现在的六小,其间低凹处都是用大石块和泥夯成的。

护城墙上各有长度不等的猫耳洞,是为站岗值班的人轮休用的。一洞约可容纳二人。城墙上还备有不少的稻草席或稻草大帽,上面都特别留有大大小小的眼洞,它的作用一是披在身上或头上避免被人发现,因为其颜色跟土一样,二是冬天还可防寒。

护城墙上还特意保留和种植满城墙的巴茅草、扫把草等,起隐避和夏天防晒作用。这墙上的草虽长得肥壮,但不高大,微风吹来像一道道波浪起伏翻滚,狂风吹来却像长龙飞舞,所以老凯里的人都传说凯里有两条龙,这两条龙来自东门的二龙井,即现在的南丰石笋地。当时的二龙完全似幅仙境,它有各种参天大树,有各种果树,有弯弯曲曲的洗马河。洗马河上游盘踞着二龙的两处小村寨,有碾房,有水车,有水槽等等,是一幅“小桥,流水,人家;枯藤,老树,昏鸦”的乡野风景画。护城墙和二龙的故事还很多且很动听,可惜我不记得了。第二条龙就来自龙头河。

上世纪七十年代的凯里大十字

穿城而过的饮水沟

原来的凯里有一条长长的饮水沟,它的长是从二龙(现在的南丰厂)到洗马河再穿过东门护城墙经湖南佬(地名),过旧司街(营盘坡北面山下),到南门口即现在的一商场。水沟就铺在这一段护城墙上,沿着护城墙到西门粮店,到梁子山脚下,最后流入清水江,弯弯曲曲全长有四公里多。

这条水沟有近千年的历史了,是因凯里人家烟火渐多后,原来的水井水不够用,那时的寨老组织全凯里男劳力开筑而成的,从二龙的洗马河上游拦堵河水入水沟。这条水沟利用搭架支撑起的水槽爬小坡,下小坎,上上下下地沿着红岩即现在的床单厂背后的山脚而出,流经凯里一中的山脚,到营盘坡山下湖南佬街护城墙上有一半边就是水沟。水就沿着护城墙水沟再上上下下,拐来拐去的,拐到梁子山脚,流入清水江。

解放初期党中央按毛主席的指示,要改善城镇人民的用水卫生,于是刚南下、西进到凯里的军人干部便带领凯里人民在水沟的中段,即现在的六四三部队营房下的一商场之间修了一个大大的蓄水池。水池分三层,最上层是饮水池,有六个水龙头,中层是洗菜池,下层是洗衣池。水池是四方形的,全是红砖砌成,远远看像一座小小的城堡。儿时的凯里小孩到夏天就在水龙头下踩水玩,因为这水龙头是没有开关的,由水沟里流入的水足够它日夜流淌。

这条沟因是沿着山边、墙边、坎边而流,那一带地方因此称之为水沟边,全城内的人饮水都从沟里挑去。那时没有任何污染,水沟清澈见底,还有小鱼小虾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那时的人保持生态环境是很自然的,根本不知什么“保持生态”之类的观念,可人人都不会去沟里抓鱼虾,小孩也只是看着高兴。一大早水沟边可热闹了,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家家趁早挑水,每家都要把水缸挑满。那时的水缸水桶是每家每户最基本的生活用具。缸上盖了一个盖子,盖子有的是木的,有的是竹斗棚。盖上有一把瓢,瓢有木挖成的,有葫芦瓜壳做的。人们想喝水时,左手揭盖,右手拿瓢,舀起来就喝。水有点甜甜的,喝了还想喝,谁也不会因喝了生水而生病。

这水沟的每一段,都在水沟旁边低处开砌一个长方形或正方形的水池,分成由高到低三梯池。最上的是洗菜,第二是洗衣服,最后的一层是洗小孩尿布之类的脏东西。池边都是用厚实的石块砌成,这跟解放初期用红砖修成的水池景象大不一样,因为它是由远古的人用大石块砌成的,四周的每一块石块都为历代的人踩得光滑如玉,在太阳下闪闪发亮,雨过之后,反射出光彩。这池子边每天都很热闹,洗衣的用木棰在池边石块上捶衣服,洗菜的篮子在池里晃来晃去,是当地一道充满生活气息风景线。

这条滋养当时凯里全城人的水沟到哪儿去了?消失了。消失在全凯里城的人都用上了自来水的年代,即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开始是无人管水沟的拦墙,水慢慢地减少,水沟干裂了。后来是拉板车从沟边走的人多了,他们便把沟填平加宽,水沟变成路了,再后来老人把它忘了,年轻人对它根本不知道,可是我对它还是一片深情、一种难忘的留恋……啊,长长的、清清的、甜甜的,那滋养全城人的水沟。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最新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