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瑶族药浴”,瑶语称为“绕生哩”,是贵州黔东南从江县高华村瑶族人民世代相传的一种独具特色的洗浴方式。也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是瑶族祖先独创,族内独有,传内不传外的保健良方。被专家称之为人类健康的古老传承。用以抵御风寒、消除疲劳、防治疾病的传统文化知识。 “瑶族药浴”它以多种植物药配方,浴汤里有30多种中草药,可以辅助治疗47类疾病。经过烧煮成药水,用药水放入杉木桶,人坐桶内熏浴浸泡,让药液渗透五脏六腑、全身经络,达到祛风除湿、活血化瘀、排汗排毒的功效。 药浴来源 药浴是瑶族人民在长期的游耕、狩猎生活中形成的一种以强身健体的习俗,过去生活十分艰苦,不但缺吃少穿,缺医少药,而且长期居无定所,人们称他们为“过山瑶”。 他们游耕于高寒山区,深山老林之中,长年与瘴气、寒气打交道,加上气候多变,毒蛇、毒虫侵袭,防不胜防。生活环境十分艰难,为适应如此恶劣环境,他们祖先发明创造了“药浴”。它记录着该民族艰难的历史足迹,闪耀着瑶民群体智慧的光华。 药浴分布 “瑶族药浴”主要流传在贵州省黔东南从江县瑶族村寨。这些瑶族村寨主要分布在从江县西南山区,与广西的三江、融水、环江三县接壤。 几百年来,生活在深山密林中的瑶族同胞,对原始森林中的野生藤木感知最为深刻,他们为了生存,利用大自然赋予的各种植被进行治病防病和保健养生,抵御病毒侵害,形成了重防病、保健、养生、长寿的生活理念。 在漫长的岁月和长期的劳动中,他们经常采大山之灵草、深山之鲜药加水熬煮,修木桶浸泡洗浴。洗药浴既可舒筋活络、消除疲劳、抵御风寒,又可健身洁体、祛风除湿、防病治病,特别是对防治风湿、妇科、皮肤和伤风感冒等疾病尤为有效。 瑶族老人常说:靠山吃山,莫伤其本;靠水吃水,莫损其源;让水常清,让山常绿。因此,瑶族采药一年只采一面山,来年再采另一面山,周而复始,从不过分索取,以达到人与大自然的和谐。创新的防病治病方式,集中展示了该民族的聪明才智和善待自然的崇高理念,体现了瑶民古老的人体保健意识,涉及到该民族生存繁愆、休养生息等方面。 饭天天要吃,药浴也天天要洗。洗药浴当然也有很多礼仪,一般客人先洗,然后按先男后女、先老后幼的次序逐一洗浴。每当有客人进寨,乡亲们都会用油茶和药浴热情款待远方的客人,这是瑶族人民接待嘉宾的最高礼仪。瑶族药浴已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土耳其浴、桑拿浴并称为世界上三大洗浴文化,很受推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