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柱“注溪社节”吸引黔湘边界万余名群众前来赶社
摘要: 初春三月,贵州大地春暖花开。3月22日,天柱县注溪乡注溪村迎来了一年一度的“社节”,来自黔湘边界的近万名群众相聚一堂,欢度“社节”。活动现场。经过简短的开幕仪式后便开始了当天的社节活动,最受大家喜爱的当 ...
初春三月,贵州大地春暖花开。3月22日,天柱县注溪乡注溪村迎来了一年一度的“社节”,来自黔湘边界的近万名群众相聚一堂,欢度“社节”。 活动现场。 经过简短的开幕仪式后便开始了当天的社节活动,最受大家喜爱的当然要数非遗文化展演,有注溪溜溜歌、山歌对唱、山歌独唱等活动,同时,组委会还举办了精彩的斗鸟比赛、山歌比赛和篝火晚会等丰富的活动,以山歌联唱、民歌联赛、边民联动、商品联展、边界联欢的形式,吸引了不少群众前来参赛、观赛。 社饭。 每年立春后的第五个戊日是当地的社节。社节这天,当地群众有赶社和吃社饭的习俗。过社节,自然少不了吃社饭。 社饭,是用采摘而来的野生香蒿,经切碎、搓揉去苦水、焙干成社菜,与腊肉丁、豆干丁、野葱、大蒜苗、糯米、粘米等混合蒸熟而成。社饭原是敬祀土地神的饭,现已演变成具有民族特色的饮食习俗。 今年社节也不例外,当地家家户户都准备了原材料煮社饭、吃社饭、过社节。也有不少农户瞅准了“赶社”活动带来的商机,特意多制作些社饭,带至赶社现场变卖,做起了农特产品的“生意”。 村民在采集社饭配料。 今年已年过七旬的村民杨顺忠,看上去依然精神抖擞。还未到社节之时,他就接到了商家的订单。社节到来的前一天,他和老伴从菜园里、田埂上采来充足的野生香蒿、野葱、青菜等原料,备足粘米和糯米,蒸煮了两锅社饭。 “我以每斤9元的批发价,卖了150余斤给经销商,得了1400余元。”杨顺忠得意地说,因为我们当地人都喜欢吃社饭,所以我只卖了一锅,自己留了一锅自家吃和赠给亲朋好友品尝品尝。 村民在制作社饭。 家住注溪街上的杨梅荷,多年来一直利用自家门面开了一个早餐店,主营粉面。当笔者途径她家店前,正巧碰见她在准备制作社饭的香肠、香菇、青菜等食材,便走近与之交谈,向他了解社饭的食材配方和制作工艺。 据她介绍,她从小便从奶奶那里学得一身制作社饭的好手艺。在她看来,这次社节定会吸引周边镇村及湖南不少群众和游客前来赶社,体验一番注溪社节的浓厚氛围,这无疑给她来到了一个难得的商机。为此,她准备了80斤米和足够的食材,蒸制了一大蒸笼的香肠社饭。香喷喷的饭香弥漫了这条街巷,不少顾客顺着饭香味前来购买食用。仅大半天工夫,200多斤的社饭销售一空。 村民在销售社饭。 “用腊肉、香肠、米等材料制作成社饭来卖,一是比起单纯卖米卖肉来说,附加值相对较高;二是大家喜欢吃社饭市场销路好。”杨梅荷说,每年社节,她都蒸煮社饭来卖, 加上卖粉卖面,一天下来的收入可以达到2200多元。 在注溪,除杨顺忠、杨梅荷外,社节这天做起社饭“生意”的农户有近30家,销售社饭4000多斤,户均增收1000多元。 村民在包装社饭。 (来源:金色天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