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绣黔东南— 民族原生态 — 魅力黔东南— 大美黔东南

您的位置:锦绣黔东南>内容

苗族非遗——芦笙舞

2019-3-25 09:44| 发布者: 旅游指导| 评论: 0|来自: 秀美黔东南

摘要: 苗族芦笙舞关岭苗族芦笙舞是西部方言苗族歪梳苗支系一年一度的“绕坡”文化交流活动中主要的舞蹈形式。其以“武舞结合,笙棍交加”的显著特征有别于其他方言苗族的同类舞蹈。民间婚庆和丧葬中也常表演芦笙舞。分布区 ...
苗族芦笙舞

关岭苗族芦笙舞是西部方言苗族歪梳苗支系一年一度的“绕坡”文化交流活动中主要的舞蹈形式。其以“武舞结合,笙棍交加”的显著特征有别于其他方言苗族的同类舞蹈。民间婚庆和丧葬中也常表演芦笙舞。


分布区域

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坐落于云贵高原东部脊状斜坡南侧向广西丘陵倾斜的斜坡地带,为于贵州省中部偏西南方向,处于珠江水系与长江水系分水岭南坡、苗岭山脉的西段,地理坐标东经105°32′——106°34′,北纬25°46′——25°59′,东北与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相邻,西南以北盘江为界,与晴隆县、兴仁县、贞丰县隔河相望,西北与六枝特区接壤。


历史渊源

芦笙舞是苗族地区广为流传的民间舞蹈形式,具有悠久的历史。据史料记载,早在唐宋时期,牂牁地方(关岭、镇宁、贞丰一带)的芦笙舞就已相当出名,公元995年,牂牁地方曾派出一个使团入朝,宋太宗召见,令作表演,音乐起伏有致,史载:“一人吹瓢笙,如蚊蚋声,良久,数十辈连袂宛转而舞,以足顿地为节,询其曲,则名曰‘水曲’。”古代,苗族用葫芦剖而为瓢,瓢笙即葫芦笙,今日关岭苗族仍然称芦笙之斗为葫芦,瓢笙即今日之芦笙。


基本内容

关岭苗族芦笙舞是西部方言苗族歪梳苗支系一年一度的“绕坡”文化交流活动中主要的舞蹈形式。民间婚庆和丧葬中也常表演芦笙舞。芦笙舞以芦笙伴奏,自吹自舞,同时还穿插了花棍舞作辅助性的表演,完整的一套芦笙舞包括“进场”、“向花树敬礼”、“芦笙会友”和“收场”四部分的内容。表演时,先由当地德高望重的老人吹响第一声芦笙后,小伙子们在花树旁边排成一字形,吹起古老的芦笙曲——《杨鲁成立杨鲁坡》,作顺时针方向,迈着迟缓的拐步,转圈进场。进场后全体舞者围着花树转三圈便开始向花树敬礼,舞者随着芦笙曲的节奏,踩着半蹲式的舞步,上前三步向花树鞠躬、作揖,如此反复三次,“向花树敬礼”结束。关岭苗族芦笙舞是西部方言苗族歪梳苗支系一年一度的“绕坡”文化交流活动中主要的舞蹈形式。民间婚庆和丧葬中也常表演芦笙舞。芦笙舞以芦笙伴奏,自吹自舞,同时还穿插了花棍舞作辅助性的表演,完整的一套芦笙舞包括“进场”、“向花树敬礼”、“芦笙会友”和“收场”四部分的内容。表演时,先由当地德高望重的老人吹响第一声芦笙后,小伙子们在花树旁边排成一字形,吹起古老的芦笙曲——《杨鲁成立杨鲁坡》,作顺时针方向,迈着迟缓的拐步,转圈进场。进场后全体舞者围着花树转三圈便开始向花树敬礼,舞者随着芦笙曲的节奏,踩着半蹲式的舞步,上前三步向花树鞠躬、作揖,如此反复三次,“向花树敬礼”结束。


存续状况


1、近20年来,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改变和现代农业生产水平的不断提高,市场商品经济的繁荣,城乡人民忙于各种经营活动,没有时间学习芦笙舞,加之民间芦笙舞艺人的逐渐老龄化,使苗族芦笙舞已面临着逐渐消亡的险境。

2、外来强势文化的冲击导致审美方式的改变。由于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苗族人民娱乐的方式正朝多元化的方向发展,“绕坡”活动已不被人们重视,芦笙舞蹈也很少能吸引年轻人的兴趣。

3、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发展,芦笙舞艺已不再是男青年追求心上人必备的本领,多年来形成的学习芦笙舞的文化自觉性已荡然无存。

(来源:药王爷说苗药)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