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乡旅游 | 向世界推广黎平
摘要: “等到天都亮了,等到云都白了,等到每缕微风都带着醉意……”伴随着正安吉他弹奏的悠扬旋律,3位身穿侗族服饰的姑娘纵情高歌,歌喉清亮,形成优美的和声,直叫人心醉神迷。近日,由贵州省委宣传部(贵州省人民政府 ...
“等到天都亮了,等到云都白了,等到每缕微风都带着醉意……”伴随着正安吉他弹奏的悠扬旋律,3位身穿侗族服饰的姑娘纵情高歌,歌喉清亮,形成优美的和声,直叫人心醉神迷。 近日,由贵州省委宣传部(贵州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主办的“黔之华彩·绽放世界——贵州国际传播旗舰品牌‘LIVE IN GUIZHOU’多语种外宣平台启动仪式暨‘山地公园省·多彩贵州风’系列展演走进拉美”宣传推介活动在京举办。多个领域的专家学者、艺术家、外国驻华使节等100余人出席活动。在活动现场,侗族大歌、侗绣、安顺地戏、脸子雕刻、蜡染等非遗项目的表演展示,让人领略到贵州多彩文化的魅力。 千年大歌活力不减 “看了我们侗族大歌的现场表演,感觉怎么样?”与记者聊的第一句话,钟声丽便问起了对侗族大歌的感受。作为黎平土生土长的侗族人,钟声丽从小就喜欢唱侗族大歌。2002年从贵州大学音乐系毕业后,她加入了黎平县侗族大歌艺术团,如今担任艺术团团长。“团里有30名演员,都是县级非遗传承人。我们经常外出表演,去年就出省演出200多次,还去了日本、德国、瑞士、意大利4个国家。外国观众非常喜欢侗族大歌,虽然听不懂歌词,但对我们演唱的声音和旋律很感兴趣。”钟声丽说。 据悉,侗族大歌,在侗语里叫“嘎老”,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是中国最早被发现、最早被国际认可的一种复调式、无指挥、无伴奏、自然多声部合唱音乐。2009年,侗族大歌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侗族人有“饭养身,歌养心”的传统,侗族长辈用歌声教给晚辈做人做事的道理。侗族大歌不仅是一种传情达意的民间艺术,也蕴含着侗族人千百年来严格恪守的行为准则和生活智慧。 据介绍,在黎平,每个村寨都有大歌队,逢年过节都会表演,侗寨里的孩子们从小就跟长辈学唱大歌。县城里也在普及侗族大歌,开展“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学校的音乐课上教侗歌,县文化馆也有免费的社教活动,推广、传授侗族大歌。“这两年对大歌的扶持力度很大,政府有专项资金,传承人每年都能获得经费补助。我们艺术团的职责是去各地表演,宣传推广侗族大歌。” 据了解,为了让传统的侗歌艺术更容易得到当代观众的理解和欣赏,黎平县侗族大歌艺术团进行了一些创新的尝试。“我们丰富了演唱的声部,融进更多乐器,使大歌的气势更加宏大。”钟声丽告诉记者,“与前辈传承人探讨时,他们也很支持我们对传统的大歌进行丰富和改造。只有与时俱进,才能让文化遗产一直活下去、传下去。” 据悉,4月1日至4月8日,“山地公园省·多彩贵州风”系列展演将走进巴西里约热内卢和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向当地民众展示中国贵州的多彩文化和发展成就。在巴西,正安吉他将奏出“大和弦”音韵,巴西模特将展示40多套“贵绣”服装。在阿根廷,苗族蜡染、侗族刺绣、苗族银饰等“贵州宝藏”将集中展示,3位国家级传承人带着他们的代表作品参加展览,并将现场演绎相关技艺。“这里是贵州”将全程直播“走进拉美”活动,让世界了解贵州文化的独特魅力。 (引自《人民日报海外版》邹雅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