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黄村,位于高增乡东北部,距乡政府所在地17公里,距县城25公里, 全村有5个自然寨910余户,3623余人 。 提到小黄,你就会想到侗族大歌;听到侗族大歌你便联想到小黄。是的,侗族大歌已经是小黄的代名词, 小黄也成了侗族大歌的另一种表达形式,相互之间,已融为一体。侗族大歌让小黄名满天下,小黄把大歌唱遍全球。 小黄不仅仅是侗族大歌名声很大,小黄的其他歌种也非常的出名。侗族地区的所有歌种,在小黄都能听到。 小黄真是个音乐的天堂,是侗族大歌的发源地; 音乐是小黄的灵魂,是侗家人的一种生命表现形式,是他们生命的一部分。所以,小黄人出生满周岁以后就被编入歌队,从牙牙学语开始,歌声贯穿他生命的始终。如今,80多岁的老年歌队都还有好几个,歌声一直伴随他们走过近一个世纪的生命历程。因此,小黄涌现了一百多名著名的歌师和戏师。这不能不让人惊叹,不得不叫人震撼,令人敬佩与尊重。 在小黄,事事用歌,处处有歌。有古歌、劝世歌、礼俗歌、恋爱歌、牛腿琴歌、琵琶歌、踩堂歌、拦路歌、敬酒歌、儿歌、劳动歌、起房造屋歌、丧葬歌等等。这些歌,有独唱、对唱、合唱等形式,有自由的歌唱,也有组织表演。而且无论男女老幼人人能唱,无论哪一个季节,都能听到小黄悠然的歌声。 然而,最有特色、最具有代表性的是侗族大歌。大歌,侗语有大而庄重之意,所以每唱大歌多在鼓楼、月堂等地。歌曲内容十分广泛,有古歌、伦理歌、儿歌、叙事歌等等,数量最多的是劳动歌和爱情歌。唱大歌一般都在四五个人以上,人越多唱起来越好听,气势越大。它的特点是:一领众和的多声部大合唱,多以叙事、劝事和情歌为主,歌词较长,也有的用琵琶歌词配以大歌曲调而唱,它不用乐器,有严格的韵律,有的甚至以“韵”作为歌的命名。一首歌里,有的一韵到底,有的分章分节各用一韵。由于韵律工整,节奏性强,使大歌唱时圆润和谐。侗族大歌还有曲式结构和声、和支声,在中段合唱时,一般呈现着二声音形式,音程多采用大二度、纯五度、纯四度、小七度、大小三度,而支声常出现在中段合唱句尾长音上方,领唱者大都是以小三度或纯四五度音程的和声,使歌声顿时明亮起来。 大歌唱起来的时候,没有殿堂,没有指挥,没有伴奏和乐团。但演唱者们都能自自然然地将结构复杂、韵律繁复的多声部大歌那样从容舒缓,融会贯通地唱出了美妙与和谐,唱出了人与自然的浑然天成。演唱大歌的规模,小到几人,大到几十人、几百人,几千人甚至数万人。人数众多,声如山洪,气势磅礴。低声处如潺潺流水,低沉、庄重、绵延,高声部宛若蝉唱溪涧,风过丛林,水流低谷,高低错落,节奏明快,嗓音圆润而清脆洪亮。多声部合唱的起伏,时而像起伏的群山中訇然骤起的风涛,时而变成草木的欢歌,忽近忽远,缥缈空忽,时而恍若空谷传音般打破了短暂的沉寂,仿佛是那种旷古久远的召唤,无形地把人们的思绪导入渺远的追忆和遐想之中。无论你是否懂得侗语,也不管是否理解歌词, 但音乐是没有国界的,是没有族别的,当那悠扬的、婉转的、深切的、激荡于山水之间、回旋于广宇之下、澎湃于侗族人民千年历史久久不衰的大歌飞扬起来的时候,那韵律和气势会拨动着你,紧扣着你的心弦。将你覆盖、淹没、沉醉和溶解。你会沉浸在歌的海洋之中,忘记了今夕是何年,身在何处。你会被一个民族的灵魂感动着、震撼着,深深地懂得了“饭养身子歌养心”的道理。难怪它能几度轰动巴黎,轰动欧洲,让那些向来高傲的西方人,那些高鼻梁,蓝眼睛在雷动的掌声之后竖起拇指久久地肃立,改变了西方人认为中国民间没有复调音乐的观点。 多年以后,侗族大歌九姊妹随温家宝出访日本,侗族大歌又回响在日本岛的上空,被日本的首相与听众高度评价,让我们的温总理像和蔼可亲的爷爷,逐个亲吻九个来自小黄的小姐妹的额头,并嘱她们好好学习,好好唱歌,将侗族大歌唱响全世界。同时,温总理向媒体说:“一场成功的演出,胜过一个大的项目。昨晚的演出非常成功,深深地打动了日本观众。非物质文化遗产侗族大歌是原生态唱法,确实非同凡响,这歌不用伴奏,不用乐器,也能唱出这么整齐、这么和谐、这么美好的和声。侗族大歌在世界上享有很大的影响,很高的声誉。”时隔四年,温家宝又带着四名小黄姑娘出访德国,同样受到热烈的欢迎和高度的赞赏。侗族大歌不愧是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被授予“天籁之音”,“一个民族的声音,一种人类的文化”,“清泉闪亮的音乐”等众多殊荣与美誉。 有个时间列表,足可说明侗族大歌在国际上的影响: 1964年,小黄歌手受到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并合影留念; 1982年,小黄男声大歌队潘显太、潘显华、潘风超等赴广西南宁参加了全国少数民族多声部座谈会; 1994年,小黄潘美号、吴培建等5名9至12岁的小姑娘代表侗族参加了“94北京国际少儿艺术节”; 1996年,吴培建等4名侗族少女组成的小黄少儿侗族大歌队随中国民间艺术团赴法国演出,演出轰动巴黎,受到了法国外长夫人的接见; 2006年,参加第三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汇演开幕式演出,受到胡锦涛总书记等中央领导的亲切接见; 2007年,小黄少儿侗族大歌队随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出访日本; 2010年,小黄九姐妹参加中共中央举行的元宵节联欢晚会,受到胡锦涛等中央政治局常委的亲切接见,与九姐妹一一握手并合影留念; 2012年,小黄村4名侗族姑娘随温家宝总理出访德国,参加德国汉诺威工业博览会开幕式演出; 2012年,小黄少儿侗族大歌合唱队参加中韩建交20周年文化交流活动,夺得第五届“彩虹杯·歌韵东方”国际合唱比赛“民歌组金奖”和“卓越风雅艺术表演奖”两个大奖; 侗族大歌是神圣的,以往它只能是在重大的节日或者重大的迎宾送客仪式上才能演唱,而且演唱场地只限于鼓楼。时代不同了,大歌已经走出山门,走向世界,走上大雅之堂。自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小黄大歌不断地被介绍到国内外,被邀请到许多国家和地区演出,广泛引起音乐界的关注,也因此而给小黄带来了巨大的荣誉。如今,小黄村里还有少、青、中、老年歌队、组52个,队员2000多人, 这种情况在别的地方显然是不多见的。从此,我们看到了侗族大歌传承的梯次、方式与延脉和希望。因而,1994年贵州省文化厅将小黄命名为“侗歌之乡”,1996年12月又被文化部命名为“全国民间艺术之乡。”侗族大歌将会走得更远,传播更广,但真正的、原汁原味的大歌,只能属于生它养它的故乡。 小黄文艺表演队在为游客表演“行歌坐月” 除大歌以外,小黄还有诸多歌种值得一提。 恋爱的歌 小黄的民族风情最为纯朴,尤以“行歌坐夜”最为突出。每当夜幕降临,成双成对的情侣在鼓楼、风雨桥或家中火堂前,在寨边松树、竹林里和溪边月光下,相依相偎,互送秋波,情意绵绵,牛腿琴、琵琶轻拉弹唱,倾诉衷肠,彻夜不散,直至凌晨方依依话别,夜夜如此。 情人节的歌 “情人节”是每年的农历六月初五、初六(又称“五六节”),40多岁以上的已婚男女相约青年时的旧相好 ,并包上糯米饭、腌鱼,成双入对手拉手上山坡游玩、幽会、讲情话、唱情歌、诉思恋,从早上直至次日月夜。因此小黄村早已被中外专家、贵宾、游客、远近村寨的人们赞为 “不夜村”。 老人节的歌 正月初三至初九则是“老人节”,过节时,寨里的异性老人们相约到坡上踏春游玩对歌。子女们不但不干预,而且还要回避。 婚礼的歌 按小黄村的传统规矩,全寨每年结婚的青年男女要集中在同一天办喜事,时间一般是腊月二十六或二十八,人们将之称为“小黄集体婚礼”。从二十六至二十八,婆家和娘家杀猪宰牛设宴款待亲朋,全村帮忙的与前来贺喜的人边喝边唱,喜筵延续三天,歌声一直飘荡在寨子的上空久久不散。 因为小黄侗族大歌的独特和美丽,吸引并感动了许多专家和学者。 中国著名的文化学者余秋雨说:“原生态的文化,得到了最好的保存,保存的原因当然和距离有关,和山高路险有关,猛一看,好像这是一个消极因素,山高路远,但实际上对文化来说,它就完成了一种非常好的生态保护。 歌声成了民族的默契、村寨的共识、世代的叮咛。但是,这种叮咛从来不是疾言厉色,而是天天用多声部自然和声完成。 侗族大歌里的“多声部自然和声已不仅仅是一个音乐概念,而是不同年龄间的一种共同呼应、集体承认。女性唱着悠扬婉转的旋律,男性则唱着雄健有力的歌,侗寨的人,几乎每天在轻轻的歌声中醒来,又每天在轻轻的芦笙中睡去。” 中国著名文化学者于丹也说:“我在小黄最震撼的是侗族大歌,听到姑娘们和小伙子在唱歌,他们也对唱了情歌,其实我也看到姑娘们手里一直都做些活,她们都一直不停地在刺绣着,我就在想,这就是一种欢心啊,她们的生活充满欢腾、喜悦,充满生活情趣,这不就是大都市现在都一直在追求的吗? 对我来讲从江之美,不仅美在那些山岚雾气,那些层层叠叠的梯田,美在那些茂密的树木,其实更重要的是美在人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美在他们心中的敬畏和歌声里的幸福,所以走过鼓楼,穿越过这样的岁月,在这些寨子里面我想我找到了现代人去寻觅的一个坐标,给了我们所有人一份启发而且也会给我们每一个人留下幸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