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绣黔东南— 民族原生态 — 魅力黔东南— 大美黔东南

走过青砖灰瓦,听三门塘历史的回音

2018-4-12 11:54| 发布者: 旅游指导| 查看: 1420| 评论: 0|来自: 大美黔东南

摘要: 没有去过三门塘的人或许不知道,在黔东南大大小小的苗村侗寨里,三门塘不以风景取胜,尽管这里同样重峦叠嶂,清水潺潺......走进三门塘才会知道,这里为什么会被称为“北侗露天民俗博物馆”,时光清浅,繁华几度,就 ...


没有去过三门塘的人或许不知道,在黔东南大大小小的苗村侗寨里,三门塘不以风景取胜,尽管这里同样重峦叠嶂,清水潺潺......


走进三门塘才会知道,这里为什么会被称为“北侗露天民俗博物馆”,时光清浅,繁华几度,就这样慢慢走进三门塘的时间隧道吧......


看宗祠文化 北侗风情


南侗多鼓楼,北侗多宗祠,三门塘因明清为官家采办皇木而兴,这里也就比黔东南其他地方更早接触和吸收汉文化。

这种文化的融合造就了天柱县一景,那就是清水江沿岸散落的几十座古色古香的宗祠。


每一座宗祠都是雕梁画栋,栩栩如生,三门塘这座哥特式建筑风格的“昭勇将军”刘氏宗祠,尤为神秘。上面镶嵌的“HN、OA、 CK”等30多组英文字母是何意,至今无人能解。

看木文化 繁华几时


三门塘盛产林木,名木古树举目皆是,也因为地处清水江边,而成为商贾云集的水上运输码头。


繁华时,这里迎来客往,建有20多家木行,接待各路木商。


木商中有所谓的镇江帮、临江帮、徽州帮等,都有自己的“斧记”,凭记经营木业。

时光荏苒,这檐柱上还留存的“斧记”,仍然清晰可见,指尖上似乎还能感受百年前的温度。

看石文化 古碑记事


三门塘人喜欢石头,姑娘们倚靠着的这段栏杆就是石头制造而成,别处或难一见。

设渡碑、造船碑、架桥碑、铺路碑、办学碑、掘井碑.....三门塘人喜欢把重要的事刻在石碑上,一代传给一代。


这块相传从清朝乾隆年间就传下来的碑刻,静静矗立,于它而言,时光和小蜗牛一样,过得很慢很慢......


走在三门塘的幽深窄巷中,几乎每户人家门前都会放有这样或大或小的石头,温润如玉。

看草鞋编织 蓝田勾林


刘氏宗祠前的广场上,聚集而来的村民们正在展示天柱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石洞细草鞋编织技艺。


听当地人说,这种草鞋是北侗地区玩山赶坳时,姑娘赠送给情郎的一种信物,表达不变的恋情。



糯米草在她们的手中,一松一紧,一缠一绕,不多会儿,精巧的草鞋就编好了。


侗家女人们三五一群,支起木马打草鞋,一边打一边轻轻吟唱:细细草鞋三百箍,送我同良莫嫌粗,莫嫌丑,耐烦穿去四方游。


勾林声声, 身着盛装的侗家儿女上场跳起了蓝田勾林。


这是北侗地区一种传统的武术舞蹈,他们的舞姿刚强有力,原始生动,与其他少数民族舞蹈大相径庭。


他们手中的勾林灵活地上下翻飞,侗家人在这一比一划间,就靠勾林相会、对歌、比武传情。

看青石深巷 “歪门斜道”


对于三门塘昔日的繁华盛景,许多三门塘人至今仍津津乐道。

走在这里青石铺就的老街上,用眼睛捕捉风景,用指尖感受时光走过的温度。


石墙上的这道长条石孔,三门塘人当年用来放箭御敌。

闭上眼仿佛能想像一个因水上航运而兴起的集镇,各路客商如织,船只如梭。


余晖中,石砖在风雨中不知过了多少日子,都长满了青苔。小巷深处,又有多少悲欢离合隐藏在炊烟中,默默上演。


深掩的木门里,板壁都泛旧了,她正在吃晌午饭,她是从外村嫁进三门塘的,这一进三间的院落住着三户人家。

这里许多民居都是“歪门斜道”,据说“歪门”可防止土匪蜂拥而入,门前的“斜道”与挡墙可使土匪用圆木强撞大门时难以施展。


家家户户都有一口太平缸,通常由5块大青石板凿槽镶嵌而成,上面精雕细刻,几尾鱼游弋水中……这太平缸既可观赏,又可取水救火。


一尘清雨,老街斑驳幽深,民居参杂其间,在夕阳下反射出时间的深度,这就是三门塘,是一个木排漂来的侗寨。


油茶是侗家最有特色的美味,通常有汤基、主料和配料,各地之间的区分由主料决定,用什么主料,就叫什么油茶。


譬如包谷油茶、豆豆油茶、糯米粑油茶、米豆腐油茶、红薯油茶、洋芋油茶......


侗家的酸肉通常要腌制一年以上,尝一口酸鲜可口,食欲大开。侗族人喜欢生吃,如果你觉得太重口味,可以炒着吃,一样唇齿留香。

相传,500多年前,从湖南迁徙至此的王、谢、尹3户人家定居于此,各立门户,门前均有鱼塘,这里也就被称为“三门塘”,还有一种说法是因为寨中东、西、南三面立有寨门,才有此名。


三门塘位于天柱县坌处镇清水江边,从贵阳坐客车到天柱县城,接下来你可以选择陆路:乘坐专车到三门塘;如果你想更好地领略清水江风情,可以乘到坌处镇或锦屏县的班车到三门溪,乘船过清水江即是三门塘。若渡口无船,只需向江对面大声招呼船家渡船即到。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最新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