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绣黔东南— 民族原生态 — 魅力黔东南— 大美黔东南

您的位置:锦绣黔东南> 传统节日>内容

麻江县畲族粑槽舞

2019-5-10 10:46| 发布者: 旅游指导| 评论: 0|来自: 秀美黔东南

摘要: 简介麻江畲族原称“东家”,自称“嘎梦”,1996年10月才认定为畲族。目前贵州省共有4万多畲族人,麻江县境内就有3万多人。由于畲族人没有自己的文字,很多有关畲族的历史已难以考证,但从粑槽舞等相关的民俗上为研究 ...
简介
麻江畲族原称“东家”,自称“嘎梦”,1996年10月才认定为畲族。目前贵州省共有4万多畲族人,麻江县境内就有3万多人。

由于畲族人没有自己的文字,很多有关畲族的历史已难以考证,但从粑槽舞等相关的民俗上为研究畲族的历史提供了难得的资料。粑槽舞粗犷的舞姿,体现了畲族人豪放的性格,同时粑槽舞又是畲族人之间相互认同的纽带,它在畲族人的心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位置。

图源:麻江县文体广播电视局

分布区域
目前,粑槽舞比较流行的地区主要在六堡、岩莺、营山等几个畲族聚居的村寨,畲族人民有语言,但无文字,粑槽舞起渊于何时,至今有待考证。原来只用在老人的葬礼上,也仅限于男人参加,到上世纪中叶后,粑槽舞也渐渐用到了喜庆的节日上,妇女也加入了进来。

图源:麻江县文体广播电视局

历史渊源
畲族粑槽舞源于一个悲壮的传说。

传说畲族祖上有一位名叫代赖(音译)的人,因能善战、武艺高强,当时的朝廷因惧怕畲人造反而设计将其诱杀。在其葬礼上,族人义愤填膺,将粑槽反扑在地,用木棍冲击粑槽,喻义要将朝廷颠覆并进行冲击(在南方语言中“槽”“朝”是一个音)。从此,冲粑槽逐渐形成一种风俗活动进而演化为一种丧葬舞蹈,跳舞时也不仅仅是冲击粑槽,还按照一定的节拍,用木棍与木棍相互击打,以示继承祖先的武艺。

图源:麻江县文体广播电视局

基本内容
畲族粑槽舞为畲族独有的一种丧葬舞蹈,集祭祀、娱乐为一体。一般只用在去逝老人的葬礼上。在当地,凡年龄达三十六岁以上的人去逝都可算是老人。活动时间为死者下葬的头天(当地叫“开子”)傍晚至下葬(当地叫“上山”)之前。如谁家老人去逝而不跳粑槽舞,则大家就不认同他家是畲族人。畲族地区,家家门前都有一个小坝子,粑槽舞就在坝子里跳,而死者就用棺材陈殓在正堂中。槽舞因代代相代传而形成了一套约定成俗程序、法和拍节。其程序入要分为祭祖、跳舞和结束三部分,参加人员仅限男人六名,但具体谁跳并不固定,凡会跳者或想学跳者均可轮换上场,因而跳粑槽舞又是畲族男子展现自身才艺的一个舞台。

图源:麻江县文体广播电视局

分布区域
畲族粑槽舞在艺术上主要特征有:

1、古朴性
畲族粑槽舞代代相传至今,仍保持着原有风貌,使用畲族人家家都有的生活用具粑槽作道具,传出的是古朴的打击声,配以粗犷的舞姿,将畲族人民的豪放、朴实的性格体现得淋漓尽致。

2、独特性
粑槽舞为畲族人民所独创,充分体现了畲族人民的智慧、勤劳和畲族精神文化。

3、 民众性
跳粑槽舞是畲族人民最重要的一项活动之一,男人均可参与,虽限定人数,却不限定人员,与生活息息相关。畲族聚居地多为高山、密林、交通不便,铜鼓声又是畲族人传递信息的一个独特手段。

图源:麻江县文体广播电视局
(来源:药王爷说苗药)
文章转载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最新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