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绣黔东南— 民族原生态 — 魅力黔东南— 大美黔东南

您的位置:黔东南新闻> 要闻>内容

感恩记——杨兴贵:未了的“请客”心愿

2019-5-10 14:00| 发布者: 旅游指导| 评论: 0|原作者: 李田清 曹杨军 陈正莲

摘要: “想请姚叔叔吃顿饭。”这是麻江县金竹街道仙坝村畲族残疾脱贫户杨兴贵的心愿。然而,这个心愿从2016年“跨”到了2019年,到现在都还没实现。这时,杨兴贵脱贫快两年了,“姚叔叔”也驻村期满收队快一年了。杨兴贵口 ...

“想请姚叔叔吃顿饭。”这是麻江县金竹街道仙坝村畲族残疾脱贫户杨兴贵的心愿。

然而,这个心愿从2016年“跨”到了2019年,到现在都还没实现。这时,杨兴贵脱贫快两年了,“姚叔叔”也驻村期满收队快一年了。

杨兴贵口中说的“姚叔叔”叫姚宁,是原黔东南日报社摄影和美术编辑部主任、“结对帮扶”杨兴贵的驻村干部。

2016年3月28日,姚宁来到仙坝村驻村,认下了杨兴贵这门“穷亲戚”

5月9日,是记者在仙坝畲寨蹲点采访的第五天,一同前来的姚宁带我们来到杨兴贵家。

“姚叔叔来了!”杨兴贵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一边笑着迎接让座,一边招呼妻子罗永兰泡茶。

“桌子擦了又擦,院子扫了又扫,盼着您来呀!”罗永兰的眼眶有些湿润了。

“我家能摘下这个贫困户的‘帽子’,日子能越过越好,这可少不了您的功劳,中午一定要在家吃个饭。”还没落座,杨兴贵又说起吃饭的事情。

“我今天就是来看看你们,饭就不吃了,心意领了。”姚宁边说,边将带来的一大包糖果放在桌子上。

杨兴贵在给牛喂草。

杨兴贵今年56岁,小时候不慎跌进火坑中,左眼灼伤致残。因为长年劳作,身体时好时坏,只要一沾冷水,脚手就会抽筋。

“以前,靠种玉米只能糊口,又要供两个孩子读书,日子苦得没法说。”回忆往事,杨兴贵满脸的皱纹拧到了一起。

2014年,杨兴贵被评为建档立卡贫困户,享受低保、教育等扶贫政策。

2016年5月的一天,刚到仙坝驻村帮扶的姚宁,与杨兴贵家结成对子,认下了这门“穷亲戚”。

“人只要有信心,就会有希望。”姚宁鼓励杨兴贵说,以后我们就是一家人了,有什么困难,你尽管跟我说。”

打这以后,姚宁隔三岔五到杨兴贵家问寒问暖,讲政策、传信息、话脱贫。

2016年9月,杨兴贵脚受伤,姚宁送药看望。

每逢过年过节,姚宁都会给杨兴贵家送些肉、糖和水果。新学期开学,他给孩子们买来学习用品。有时,家里无人,他就将带来的东西挂在大门上。

一来二去,隔壁邻居只要看到杨兴贵家门上挂着东西,就会问:“大伯,姚主任又送东西来了?”

时间一长,杨兴贵的两个小孩都亲切称姚宁为“姚叔叔”。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杨兴贵老两口也跟着喊“姚叔叔”了。

“刚开始我还不当回事,心想驻村干部也就走走过场,一阵风就完了。没想到姚叔叔是真心帮我,为了我早点脱贫,我家的事他件件挂在心上。”说到这里,杨兴贵的脸上露出了笑容。

了解到杨兴贵有一定的养殖经验后,姚宁通过认真探讨,为他量身定制了“脱贫套餐”:家里养鸡养猪,山上喂牛喂马。

杨兴贵没有启动资金,姚宁就自掏腰包3000多元,为他购买了120只鸡苗、6包饲料和一些畜禽防疫药品,并帮他修好了鸡圈。

这匹养了15年的“汗血宝马”是杨兴贵家唯一的运输工具。

搞起养殖后,杨兴贵感到有了奔头,浑身上下有使不完的劲。白天给鸡喂食、打扫鸡舍,晚上守夜给鸡舍升温,每天忙得脚不沾地。

年底一算账,仅养鸡一项收入就达一万多元,杨兴贵一家当年就和贫困户“拜拜”了。

2018年初,姚宁还帮助杨兴贵申报公益性岗位,当上了村里的护林员,月工资800多元,有了稳定的收入。

当上护林员的杨兴贵,每天都要在自己的责任区里巡查。

在姚宁的帮扶下,杨兴贵一家的日子就像甘蔗啃到了根子,越嚼越有味道。

“现在我家养有鸡50多只、猪3头、牛3头、马一匹,去年得到农业生产奖补2000元;小儿子外出打工,每月有3000多元收入。”杨兴贵掰着手指算起账来,脸上笑开了花。

“脱了贫,日子好了,你还有什么愿望呢?”记者问。

杨兴贵脱口而出:“愿望有很多,头一条就是想请姚叔叔来家里吃顿‘脱贫饭’!”

讲政策、传信息、话脱贫。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最新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