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绣黔东南— 民族原生态 — 魅力黔东南— 大美黔东南

您的位置:黔东南新闻> 要闻>内容

夜夜蝗虫闹不停——看黄平县老王屯村的杨君正如何飞“蝗”腾达

2019-5-26 20:20| 发布者: 旅游指导| 评论: 0

摘要: 小小蝗虫变害为宝“吱吱吱……”夏夜,野洞河镇老王屯村的蝗虫棚里格外热闹,这是蝗虫们蜕皮时大腿内侧和翅膀摩擦发出的声响。此刻,杨君正躺在床上开心得睡不着觉,他丝毫不觉得惊扰,反而心里暗暗的开心,他知道, ...

小小蝗虫变害为宝


“吱吱吱……”夏夜,野洞河镇老王屯村的蝗虫棚里格外热闹,这是蝗虫们蜕皮时大腿内侧和翅膀摩擦发出的声响。

此刻,杨君正躺在床上开心得睡不着觉,他丝毫不觉得惊扰,反而心里暗暗的开心,他知道,再过十几天,近20个大棚里的蚂蚱就要出棚了,那几天,大伙儿也有得忙。
    
几年前,杨君看到了养殖蝗虫的商机,于是搭起棚子就养起了这些“害虫”。
  
 “这东西能养吗?”路过的村民都很疑惑。大家知道蝗虫有害,是庄稼的天敌,可是也知道爱吃蝗虫的人多,市场价位高。野生的容易捉可是量少,放在大棚养殖还是头一回听说。
    
面对众多人的质疑与观望,杨君开始与蝗虫交“朋友”。“之前我做过一些调查,了解到蝗虫的生活习性和特点,它们在15度到35度的气温环境下能很好的生存、繁衍,且口味清淡,吃草就行。”起初只是试养,经过一段时间实验,效果还不错,于是杨君通过政府协调流转约190亩土地,其中近40亩养蝗虫,150亩种草。

 棚子里密密麻麻的蝗虫 


2016年底,152个180平的大棚建成,蝗虫们住进了“新家”。有了前期的养殖实验,杨君也从各个品种中挑选出了比较优良的,“山东、云南、河南我都有进货,一是想要挑选到好的品种,二来为了避免蝗虫近亲繁殖导致个头矮小。”最后,他们有了一个响亮的名字,叫“东亚飞蝗”。
       
又经过一年的养殖,杨君发现,面积过大的棚不易掌握气温,产量反而不高,最后他果断的把大棚改小成90平,节约了成本又提升了产量。目前,一个棚约产150余斤蝗虫,年产值约4000余斤,每斤出售价能达到40元左右。见到有钱赚,工人们干起活来也带劲。

捉一只来细细端详


“如今,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对营养的需求也越来越高,鸡,鸭,鱼,肉不再是餐桌上的奢侈,野味昆虫备受青睐。”据杨君介绍,蝗虫体内含有丰富的甲壳素,有养颜美容功效。除此之外,还有药用价值,有止咳平喘、解毒透疹等功能,可谓一食多得。

“目前,成熟的蝗虫主要销往凯里及周边的餐饮行业,销量比较好。”尽管如此,杨君并没有因此而满足,他估摸着,还可以把蝗虫深加工,做成零食,这样销路会更广一些。 而杨君还给加工后的“鲜香蚂蚱”取了个有趣的艺名,叫“飞蝗腾达”。

加工成品

“飞蝗腾达”了,老百姓也跟着受益。“合作社成立以来,附近的贫困户都可以来这里干活,一到蝗虫成熟期,一忙就是好几天。”

把“害虫”变“朋友”,就这样,蝗虫逆袭了,杨君也向村里人证明了,这条路没有选错。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最新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