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绣黔东南— 民族原生态 — 魅力黔东南— 大美黔东南

“岜沙苗族成人礼”——肩上扛起枪与文化

2019-6-14 10:27| 发布者: 旅游指导| 查看: 1407| 评论: 0|来自: 秀美黔东南

摘要: 岜沙,是贵州省黔东南州从江县的一个苗寨,“岜沙”苗语的意思是“草木茂盛的地方”。位于从江县丙妹镇境内的西南面,距县城7.5公里,全村土地面积18.28平方公里,全村由老寨、宰戈新寨、王家寨、大榕坡新寨和宰庄寨 ...
岜沙,是贵州省黔东南州从江县的一个苗寨,“岜沙”苗语的意思是“草木茂盛的地方”。位于从江县丙妹镇境内的西南面,距县城7.5公里,全村土地面积18.28平方公里,全村由老寨、宰戈新寨、王家寨、大榕坡新寨和宰庄寨五个自然村寨组成, 16个村民小组,454户2200余人。


千百年来,岜沙人固守祖先远古遗训,并代代传承,作用于生活生产、接人待物、婚嫁喜事,直至生老病死……是一座奇特的“文化孤岛”。他们在这个远离尘嚣的山岭中淡然生存,所有苗族古老的遗风在岜沙都依稀能看到,是苗族大家族中独树一帜的分支。被人们称为古苗族文化的“活化石”,而岜沙男人就是“活着的兵马俑”。


岜沙汉子身着青衣大管裤,头留发髻,一副秦汉遗风的样子。腰配长刀,肩扛火枪,彪悍十足却不尚武,在村里人人能和谐相处。自古以来,没有相关“枪”的暴力事件发生。在寨子里走走,你感受到的是祖传的淳朴与善良。他们视树为神,以树为图腾,与树为伴,和树同生死,人人都能坦然溶于自然。
岜沙是一个十分神秘的民族,保留有众多古老习俗,与树相关的就有“树葬”文化,即:一个小孩出生时,父母就为这个小孩种上一棵树,这棵树就成为这个小孩的“生命树”,陪伴他成长,一直到老,死后,就用这棵树做他的棺木,埋葬时又在上面种一棵树。千百年来,岜沙村旁屋后的大树,实际上就是护守岜沙子民的先祖。
还有与树相关的是“岜沙成人礼”,已被列为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岜沙的户棍系苗语,“户”即头,“棍”即发髻,汉语意译为“鬏鬏”。民俗学家认为“髽首”即“椎髻”,就是“鬏鬏”。岜沙男人非常重视他们的发髻,它是男性装束中最重要的性别标志。他们认为“户棍”就是树,是连接祖先灵魂的命脉,作为岜沙的男人没有“户棍”,是对祖宗的不孝不忠,会得不到祖先的庇佑,就不会健康成长。所有岜沙男人就会用镰刀剃掉头部四周大部分的头发,仅留下头顶中部盘成鬏髻,并终身保持这种发式。这是迄今为止在中国能见到的最古老的男性发式之一。
岜沙男孩出生后两周岁以后开始蓄发。到15岁(虚岁),要举行“成人仪式”。父母在家中杀鸡备酒,邀请家族中的有威望的老者或法师,商定为男孩举行“成人仪式”的具体时间和相关事宜。 举行“成人礼”当日,要为男孩举行“镰刀剃头”,(这是岜沙绝活,在岜沙人手中镰刀不只是庄家的收割利器。)

举行“成人礼”当日,男孩邀请小伙伴一起上山采药,在河边捣烂山药后投入溪中。

并将捣好的山药放进溪水里,用来麻醉溪里的鱼
大家将捕到的鱼集中装入竹鱼篓中,由男孩自己拿回家,严禁其他人帮忙。到家后,将鱼倒入盆中,父亲选出三条生鱼留着敬祖先。其余全部用酸汤煮熟供晚餐用。母亲为男孩换上新服装,等待着家族兄弟、伙伴们的到来。

家里备宴请族里所有人用晚餐,每个参加“仪式”的成员都必须穿上本民族传统服饰,挽着“户棍”(鬏鬏),从自家带上一筒米来到男孩家,以示为男孩添粮添寿增健康。

家族长老(或法师)择吉时在晾禾架下指定位置筑神台摆祭品做法事,而岜沙男孩则背对长老,听候长老安排。

长老(或法师)组织在野外的平地上另燃起一堆篝火,大家拥着举行“仪式”的男孩从出生到现在的成长历程默念一遍,并让男孩念诵:“上山同路,下水同趟,有苦同担……”等誓言。

长者为即将宣传成人的“岜沙汉子”包头帕

最后授与男孩一把属于他自己的枪,并庄严宣布:小男孩已长大成人!
此后,长老或法师将煮熟的鸡鸭用剪刀剪开,带头的半只鸭、一条生鱼和一卡糯禾留给法师,带头的半只鸡及一条生鱼留给法师的助手,另一只鸡头、一条生鱼由男孩带回家,剩余部分按参加仪式的人员户数平均分给,各自带回家,预示着告知全村人,该男孩已举办“成人仪式”,其身份已由小孩变成了大人。用岜沙人的话说,孩子以后就可“入堂”了,即可以参与村里的重大活动了。

岜沙苗族成人礼所保留的“户棍”男子发式,是中国传统农耕文明社会传承的文化遗存,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发挥了特定的作用。岜沙苗族的成人礼俗,集中体现了这个苗族分支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所产生的文化现象,涉及到他们的衣、食、住、行、精神、信仰以及审美观念。他们通过这种“户棍”(鬏鬏)的形式来维系这支苗族的传统文化,它是岜沙人的情感纽带,也是他们的精神寄托,它是这支苗族具有顽强生命力的价值体现。


文章转载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最新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