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多年前,红军长征的路上,留下了许多军民鱼水情深的故事,一座座“红军桥”,就是见证。 游客在红军桥游玩 熊正安摄 黎平位于贵州省东南部,地处黔、湘、桂三省交界处,东连湖南靖州、通道两县,南接广西三江县,西南、西北与贵州省的从江、榕江、剑河及锦屏四县相连,全县面积4441平方公里,辖25个乡镇,403个建制村,总人口55万,其中侗族人口占71%,是全国侗族人口最多的县,也曾是贵州交通最闭塞最偏远的地方。 站在黎平少寨村村口,只见一座木板桥扁担似的横跨于波光鳞鳞的河面上,村民担着柴火、背着背篓,或是骑着摩托车从桥上匆匆而过,游人不时伫立桥头游玩拍照。这座看似普通的木板桥,就是当地著名的“红军桥”之一。 共建木桥情义深 1934年12月,红军进入贵州黎平,在黎平古城翘街召开红军长征以来的第一次中央政治局会议,史称“黎平会议”。会议肯定了毛泽东向贵州转兵的正确主张,作出了在川黔边区建立根据地的决定,为遵义会议的胜利召开奠定了基础,实现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战略转兵。 “红军”从黎平少寨红军桥走过 潘一平 摄 在黎平共有三处“红军桥”,分别是洪州草坪村的红军桥、高屯少寨红军桥和高屯八舟红军桥,当年红军曾先后经过这三个地方。 当时,中央红军先头部队到达八舟河岸时,被一条水流湍急、不能徒涉的河流挡住了去路。为顺利渡河,也为了让侗乡群众了解红军,部队首长决定暂时驻扎下来,一边开展群众工作,宣传革命理论,一边休整,筹集木料准备架桥。因国民党反动的造谣宣传,八舟及附近村寨的青壮年村民全部逃上山躲藏,留在家中的仅有老、弱、病、残的贫苦群众。红军就挨家挨户做群众工作,向留在寨中的村民表明红军是穷人的队伍,宣讲打土豪、分田地、公买公卖等革命道理,还打开地主的粮仓把粮食分发给贫苦村民。 游客在红军桥游玩 杨代富 摄 村民吴之焕看到红军纪律严明、和蔼可亲,是向着穷人的队伍,便自发跑到山上向群众解释,劝大家回家迎接红军,大家纷纷回到村中。吴之焕随后又找来村中众人商量帮红军修桥的事情,他说:“红军是我遇见的天底下最好的队伍,红军来到我们寨子上,不但不拿我们的东西。而且还把地主的财物分给我们,我们要记住红军的这份恩情,一定要想办法帮红军把桥架好,让红军顺利过河。”于是村民们扛着自家的枋板,拿着架桥工具来到河边,跳入冰冷刺骨的河水中,用树藤、绳索把原来的桥桩捆绑加固,把木排、枋板一挂一挂地铺在桥桩上捆牢固定。寒冬冰冷刺骨的河水将他们的手脚冻得僵硬。 如今的八舟社区景观 当红军大队人马来到河边看见这一幕时,都非常感动,许多官兵也跳入河中,与村民一起打桩加固、铺设桥板,共同架起了一座长近百米的木板桥。当天傍晚,几名红军战士陪着一位红军首长来到吴之焕家中,他拿出一匣银首饰送给吴之焕,深情地说:“感谢你们对红军的大力支持,如果没有你们的支持帮助,我们今天就很难过河了。我代表红军官兵对你们的帮助表示衷心的感谢。这点银子数量不多,请拿去买点酒肉慰问群众,请你们一定要收下。” 吴之焕执意不收,说:“我们做这点事哪能收你们的钱,何况你们帮我们穷人打土豪、开粮仓,分给我们很多东西,这钱你们拿去路上用吧!”但是红军首长一定要他们收下,有个红军问他:“你知道我们红军的纪律吗?”“知道。你们不乱拿群众的东西……”吴之焕的话还没说完就被打断了,“对,你们不收下工钱,我们就成了侵犯群众利益、违反红军纪律的军队了!”这样,吴之焕等人只好把那匣银首饰收下。 在八舟香莲种植基地游玩的游客 为永远记住红军与侗乡人民的深情厚意,后人把村民帮助红军架木桥的故事编成山歌:“甲戌红军过黎平,之焕寒冬架桥迎,大队人马渡江去,一匣银饰表深情。” 旧桥翻新旅游兴 为纪念红军,后来人们将军民共建的木桥称为红军桥。至今,黎平县境内的这些红军桥,仍是当地村民生活起居、劳动生产中的交通要道,同时也成为当地红色文化旅游胜地。 红军桥的游客 杨代富 摄 弹指一挥间,80多年过去了。这些红军桥虽然经历无数次大水冲刷,但在当地村民的精心整修和维护下,依旧静静地伫立在悠悠溪河上,见证着侗乡黎平的巨大变迁。 在“敢闯新路、敢于突破、敢于胜利”的“黎平会议”精神的感召和指引下,侗乡黎平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瞩目成就,特别是交通建设,更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高铁开通以后,贵阳、广东坐动车来旅游的人特别多。”在黎平肇兴侗寨从事手工艺销售的陆振才体会非常深。 陆振才是肇兴当地人,家有4个劳动力,在侗寨发展旅游产业之前,基本靠种地为生,每年人均年收入在1000元左右。如今,陆振才的手工艺品小店每月收入少则1000元,多则5000元。 高屯八舟香莲基地 高屯八舟红军桥边上的八舟村,也及时地抢抓交通发展的机遇,大力改善村貌环境,发展并壮大香莲、茶叶产业,对红军桥进行翻修,大打乡村旅游牌。如今的八舟村,青山环抱,绿水潺潺,街道干净整洁,月季点缀房前屋后,特别是香莲花开时节,如诗如画的农家院落前朵朵莲花清丽脱俗,束束莲蓬碗状林立,村民忙着采收成熟的莲蓬,游客悠闲赏花品莲,乡村美画卷让人心旷神怡。为此,八舟村先后成为“全国生态文化村”、省级美丽乡村示范点,成为黎平县一张乡村旅游名片。 航拍黎洛高速公路美景 杨代富 摄 近年来,黎平建成了黎平机场,开通了上海、广州、贵阳航线;厦蓉高速、贵广高铁过境通车,打通了黎平向南开放的快捷通道,使黎平这个贵州“边城”成为泛珠三角入黔的第一站、第一区、第一城,成为贵州面向沿海地区开放的“前沿阵地”。 水口段高速公路 杨代富 摄 2015年,黎平县交通设施建设完成投资5.4亿元,新建通村公路286公里。“十二五”期间,黎平县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1亿元,目前,该县公路总里程达3159公里,其中高速公路92公里,国省县道1078公里,通村公路畅通率达60%,初步形成了以黎平机场为空中牵引,以高速铁路、高速公路为主动脉,以省道、出省通道为主干线,以县、乡道和旅游公路为支线,以村道为辅助线的“空—公—铁”现代立体式交通运输网络体系,破除了经济发展瓶颈,与外界架起了纵深合作的桥梁。 黄岗侗寨“喊天”仪式 “十三五”期间,黎平县以打赢脱贫攻坚战为统领,以打造国际侗文化旅游首选地为主攻方向,牢牢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用好民族文化和生态环境两个宝贝,坚持实施“文化引领、开放带动、城乡统筹”三大战略,扎实推进“大扶贫、大数据、大健康”三大战略行动,加快推进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加快实施兴义至永州高铁(黎平段)、黎(平)剑(河)高速公路、黎(平)靖(州)高速公路、洪州至尚重二级公路等重大交通项目建设。 肇兴侗寨大街 杨代富 摄 特别是在服务旅游业方面,黎平将全面推动县乡道改造升级、旅游公路提质增效,构建内外联通、南北贯通、东西畅达、寨寨通达、城乡一体的交通运输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