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侗文化——吃新节
摘要: 黔东南有33个少数民族,著有百节之乡的称号,一年之中的节日集会就有200多个。吃新节是贵州苗族和侗族的一个较为重大的节日, 一般在每年的农历六月至七月期间举行,每个民族的吃新节时间有所不同,吃新其实是各民族忆 ...
黔东南有33个少数民族,著有百节之乡的称号,一年之中的节日集会就有200多个。 吃新节是贵州苗族和侗族的一个较为重大的节日, 一般在每年的农历六月至七月期间举行,每个民族的吃新节时间有所不同,吃新其实是各民族忆苦思甜的一种节日活动。它是侗族和苗族古老的传统节日。虽然各地的仪式和形式不同,但是它共同体现了侗家人虔祭祖的心理。吃新节不仅是祭祖,而且也存在着祈祷农事丰收的含义。 顾名思义,吃新节,必然与”吃”有关。传说在远古时代,人世间粮食匮乏,谷子只存在于天上耇嚆(雷公)谷子国。生活在世间的人们只能够食野味野果,生活十分艰难。为了获得谷种,居住在南天门下的苗族祖先耇先、老里苦思奇想,用九千九百九十九种珍禽异兽到谷子国与耇嚆调换得九斗九升九碗谷种,以期盼着来年的开春播种。然而事与愿违,尼者(耗子)于在舂着蕨粑根时,一不小心,碰了天灯,谷仓着了大火,火势无法控制。谷子在仓里乱蹦乱闯,最后乘着火烟飞上天,跑回耇嚆家去了。 花费了很大代价换来的谷种跑了,这让耇先十分苦恼。思来想去,他决定重新去找耇嚆,让他劝回谷种。然而耇嚆却死活不认帐。经过耇先耐心的劝说,耇嚆还是不承认。无可奈何之下他只好再次拿珍禽异兽去换谷种。然而不通情理的耇嚆仍死活不答应。耇先经过九天九夜的苦思苦想,终于想出了一条妙计;待到谷子成熟时,派一只狗到谷田里去打滚,让狗把粘在狗毛上的谷种带回来。古历七月十三日的那日清晨,狗正要出发时,耇交待:要取谷子杆五尺高,穗五尺长的谷种。但是因为狗太急躁,走到南天门下,不小心绊倒了石头,摔了一跤,待起来时,把耇先交待的话记混了。结果,狗跑到一块只有五寸长的禾穗田里,只打了几个滚就往回跑。 同时,耇嚆得知了派狗取谷种的消息,便派了九十九个彪壮的武士在桥头把守,当狗回到天桥时,被武士打落下天河,武士们都以为天河深不见底,狗难以活命,谷粒也会被水冲洗光掉。然而让他们所意想不到的是,狗会泅水,落入天河后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泅过了天河,回到了人间。最终尾巴上仍然还粘有九颗谷种。 得到了谷种,耇先喜极而泣,他把原先准备拿去换谷种的珍禽异兽杀给狗吃,以作酬劳。同时,犁田播种。用山坳做牛轭,山岭做犁腿,岩山做犁柱,石头做犁脚,山头做犁把,捉来旋风做犁索,架着犀牛,犁东又耙西,犁了九天九夜,犁遍了天下旮旮旯旯。播种后,耇先日夜细心管理,那只狗也一直守卫在田坎边,不准麻雀害鸟及耗子等挨边。 古历六月初六这天,秧尖上抽出了一串五寸长的谷穗。一个月后,谷穗大获丰收。古历七月十三日,是取得谷种一周年的日子,耇先兴高采烈的煮一锅白米饭,他们想到谷种是狗冒着性命危险取来的,便先舀三大碗给狗先吃,自己才尝新。而剩下的谷子,他们留来做种,年年撒种栽插,使旮旮旯旯都有了谷种,人们都吃上了白米饭。 七月十三日前后谷子已成熟了,为了记住这个日子,耇先便把这天定为“吃新节”,一直传下来。后来一部分苗族人民提前过节,把“脑戛先”改为“脑戛列”(即吃秧包),节日改在古历六月八日(卯日)过。 为隆重纪念这个难忘的日子,一到节日,苗族人民就举行各种聚会,赶热闹场、跳芦笙、跳铜鼓,辄夜欢歌,热烈庆祝。 |
上一篇:台江万人巡演,盛况空前!下一篇:黄平与你相约,祭牛节不见不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