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绣黔东南— 民族原生态 — 魅力黔东南— 大美黔东南

古法造纸,南皋乡石桥村

2018-5-5 16:23| 发布者: 旅游指导| 查看: 1506| 评论: 0|来自: 秀美黔东南

摘要: 丹寨县南皋乡石桥村   石桥村位于南皋乡政府的西部,距乡政府驻地4公里,距县城35.5公里,地处南皋河两岸,森林茂密、山青水秀,南皋河由东向西蜿蜒曲折绕着石桥村而过。丹寨至南皋乡的公路穿村而过,凯(里)羊 ...


丹寨县南皋乡石桥村 


  石桥村位于南皋乡政府的西部,距乡政府驻地4公里,距县城35.5公里,地处南皋河两岸,森林茂密、山青水秀,南皋河由东向西蜿蜒曲折绕着石桥村而过。丹寨至南皋乡的公路穿村而过,凯(里)羊(甲)高速公路大桥离村只有1公里。辖石桥街上、大簸箕、高寨、荒寨4个自然寨,三百多户,近两千人,为苗、汉两个民族共同居住,苗族占总人口79.94%,有蔡、王、杨、李、刘、文、罗、梁、龙、潘、张、梅、熊、余、吴、孔16个姓氏。主产水稻、玉米、红薯等。山上盛产杉、松、构树等重要木材和李子、梨子、杨梅、弥猴桃等果树。2012年,石桥村列入贵州省500个特色民族文化村寨和黔东南州100个民族文化村寨之一。2013年入选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2014年9月,国家民委授予“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 。
     
历史渊源
       据65岁的村民蔡大斌口传史记载,其祖籍原为都匀墨冲,后迁到石桥居住,并将古法造纸技艺带到这里传承发展。来石桥居住最早的祖公名叫“蔡育梅”,按其家谱字辈推算,到石桥已有25辈,约700年的历史,为该村最早先民。另外,据81岁王启华和78岁王文波二人叙述,石桥村的石桥寨与大簸箕寨王姓同属一个祖公。王氏最早生活在榕江,后迁徙到排调羊物--雷山大塘--九门乌顺--石桥。来石桥居住最早的祖公名叫“努基”,按苗族子父连名推算共22代,约600年历史。其它姓氏都是后来陆续迁入石桥的。


文化特征
石桥村苗族文化风情非常浓厚,传统节日有翻鼓节、“二月二祭桥节”、“三月清明节”、“四月八”、“五月粽粑节”、“六月爬坡节”、“七月吃新节”、“八月中秋节”、“九月糍粑节”、十一月“苗年节”等;素有民间文学之乡的美誉:有开天辟地、洪水滔天等神话传说,有“大簸箕寨”、“哥修”、“穿洞”等风物传说,有“哥阿鸟”、“狗犁田”、“虎外婆”等民间传说故事,有“苗族贾理”、“苗族情歌”、“季节歌”、“造纸歌”、“造酒歌”、“种棉歌”、“捕鱼歌”等各种歌谣,有芦笙、夜箫、唢呐等民间乐器,有芦笙舞、板凳舞、簸箕舞、“稻花魂舞”等民间舞蹈,其服饰为丹寨苗族八大支系的中裙支系(县内称南皋苗),艺术独特。


石桥村是古法造纸工序保存得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地方,唐代造纸工艺至今仍在该村得到较好的保护与传承。


据统计,目前有造纸设备露天煮甑10口、露天浸泡池10口、纸房36间、木榨34个、抄纸槽40口、木碓3张、踏碓5张,造纸户46家。“石桥皮纸制作技艺”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法国洛泽尔省乡村旅游合作项目示范基地”、“中国古法造纸艺术之乡”和“贵州最具魅力民族村寨”。


石桥村有大崖脚造纸遗址,银子洞岩画,苗名汉字墓碑、苗族抗清义军首领杨大六墓碑,独具特色的大簸箕苗寨建筑,天然石拱桥、风雨桥、银子洞、梳子岩、龙擦痒、穿洞等文物古迹及自然景点。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最新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