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5月23日,这一天对侗族的绣娘们来说是个值得纪念的日子。因为在这一天,侗族刺绣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意味着侗族刺绣真正被外界接受和认可,经过数代绣娘的不懈努力,侗绣,这个灵巧秀美的名字终于得以出现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 (图为侗绣非物质文化代表性传承人) 侗族刺绣是一种用引针穿刺,将各种彩色丝线或棉线附着在织物表面之上,构成各种图案纹样的工艺技法,是中国少数民族刺绣中的重要分支。这种工艺技法不受底布经纬组织的限制,可以较为自由地发挥作者的构思和艺术才能。由于绣制技法的不同,刺绣服饰表现出不同的特色 ,其种类丰富、造型新颖、色彩绚丽,对西南地区的刺绣工艺有着深远影响。 历史渊源 侗族织锈工艺到底源于哪个朝代呢,虽然目前还未有定论,但侗绵侗绣确是在很早以前就出名了。清代文学家吴敬梓所著《儒林外史》里,在以镇远为背景的四十二、四十三两回中,对镇远的“苗绵侗绣”备加先赞赏,当时的一些地方官还以此作为贵重礼品馈赠亲友。在侗族居住的地方,地方史志也对侗绣有过记载,如《柳州府志》说侗族“卉衣鸟语”,《镇远府志》道:“女则自织自染,袖以彩绘绣”。而在明弘治《贵州图经新志》记载,当时黎平府属于“侗人”,“女人之衣,长裤短裙……剌绣杂文如绶,胸前又加绣布一方……织花细如锦”,到清代,侗族妇女自纺自织自染的“侗锦”、“侗布”已闻名于世。康熙年间,胡奉衡的《黎平竹技词》就是“峒锦矜夸产古州”,“松火夜偕诸女伴,纺成峒布纳官租”之句。嘉庆李宗《黔记》也说:“黎平府属滴洞编织的‘洞锦’系以五色绒为之,亦有花木禽兽各样,精者甲分郡,冻这水不败,败之油不污”,可见侗族民间织绣工艺在唐宋时代就已有名气,至明清就非比一般了。 侗绣的分类 侗绣主要可分为织锦和绣锦两大类。织锦是在脚踏织布机上织成,亦称侗锦;锈锦是挑花剌绣而成,亦称侗绣。侗锦中用黑白棉线织成的称为“素锦”;用黑白线和彩线交错织成的以及全用彩线织成的称为“彩锦”。老人死后用的寿毯或祭祀挂单,祭师披的法毯等,也属于锦类,其图案宗教崇拜色彩较浓,如龙狗,匏颈龙等,均是侗族曾经崇拜的动物,但其色彩以素锦为主,朴素大方。花带也属锦类,彩素兼有,有宽窄之分,图案有几何形、花鸟形等,精美细腻,多用作腰带、背带及其它装饰系扎之用。 (织锦花纹细密,制作时间较长,故极为珍贵、市价颇高) 绣锦:绣锦中,广西地区的贴纸绣尤为精美。制作贴纸绣,需要提前一段时间准备。 第一步,需要纺纱、织布。 第二步,要将浆糊反复涂在白布上,然后将几层白布层叠相粘,放在室外晾晒一段时间。 第三步,将做好的硬布壳剪成各种图案并粘贴在彩布上,按照粘贴好的图案一针一线完成绣品 由繁琐的准备工作可以看出,侗绣是集纺织、印染、剪纸、刺绣于一体的一项不可多得的传统工艺。 生活中的侗绣 (小儿背带) (精美的绣鞋) (侗锦手提包) (侗锦围裙) (腰带) (用银饰和刺绣点缀的儿童小帽) (少女的银肩) 蕙质兰心的云上绣娘 (侗家最美的月亮——侗绣传承人陈显月) 1995年,陈显月在贵州锦屏县平秋镇开了一家小店,从事侗家刺绣工艺品及染织工艺品的经营,研究侗家刺绣手工技艺从此成为她生活的主要内容。同时,她的小店也是当地侗族妇女学习刺绣和交流技艺的场所。自2006年“多彩贵州旅游商品设计大赛”和“多彩贵州旅游商品能工巧匠选拔大赛”举办以来,陈显月的刺绣作品多次荣获“名匠”、“名创”称号,2010年,她被评为贵州省省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陈显月身上的每一件饰品都有一个故事,且都充满美好的寓意。稍留意,人们便会发现她的刺绣作品大都有太阳图案,而每一件毫无例外地都绣着大大小小不同形态的蝴蝶和葫芦。 “太阳表示侗族人追求光明的愿望,蝴蝶和葫芦则承载着我们的历史。传说侗族人曾遭水患,很多人躲进葫芦里或骑上蝴蝶才得以保全。”陈显月说,因为蝴蝶和葫芦曾救过侗族人,因此,侗族人祖祖辈辈都通过绣它们的图案来表达感恩之情,并逐渐形成特有的文化。 (曾经代表中国民族绣艺到英国表演的绣娘——龙令香) 龙令香这位锦屏县九寨北侗社区土生土长的侗家妇女,把传承保护北侗民族文化遗产作为人生事业的追求,根植乡土,执著地潜心于“九寨嘎花”侗歌的传唱和侗族盘轴滚边绣等侗乡技艺的创作,不仅成为九寨百里侗乡远近闻名的歌师,而且其侗绣作品在历届多彩贵州选拔赛中多次获奖,2011年荣获“黔东南名匠”称号,被授予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其痴痴传承的北侗盘轴滚边绣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