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平熬市镇秦溪村 我们乘车从黎平南站上了高速,一路北去。汽车越过高屯地界,下高速,穿过隆里古城,只半个钟头就到了黎平熬市镇的秦溪村。 下得车来,行走在乡间的土路上,宛如行走在一幅水墨山水画间。山野村庄淡妆浓抹,几棵年轻的柳树在微风轻拂下摇曳着泛出鹅黄的枝条,拨动着池塘里的清水,荡起圈圈涟漪。几位妇女在石板桥下一边浣洗衣衫,一边嬉笑着;一个男人驾着黄牛在田间拉犁翻土,断断续续的吆喝声,回响在这个季节的空气里。放眼望去,山野里的桃花红了,菜花黄了,衰草绿了,天空也蓝了,好一幅秀美的乡村风景图。 凌云塔 来到凌云塔前,但见直指苍穹的高塔耸立在秦溪下游的田坝边,四周圈以高高的围墙。山门前是一方留有枯干残荷的池塘,池塘上一座宽宽长长的石板桥接通拱形的山门,成为出入的必经之路。 塔下前后各为五间木房,前面是善堂,后面是斋堂和伙房,构成一座完整的四合院。山门两边有一幅石刻对联:“秦岭峰高,秀插云霄如玉笔;溪潭水溢,声成风雨若金镛”。门上镶有一块石匾行书“秦山宝障”四字。右边围墙外侧,有一九三四年红军长征路过秦溪时写下的“武装起来,行动起来,要打倒土豪分田地”的标语。 凌云塔始建于乾隆年间,咸丰八年(1858年)遭焚毁,民国戊午年(1918年)重修。它不但是黎平境内著名的文物景观之一,也是省内幸存不多的古塔建筑。 凌云塔前一条清澈小溪如玉带般蜿蜒向东流去,其东南面不远处的山顶上,有一座文笔塔与之遥遥相望。因坡陡湿滑,道路难行,我们未能前往游览。 走过石板桥,从正大门进入善堂,一座完整的凌云塔便展现在我们面前。这是一座八角五层楼阁式砖塔,塔身修长,透着灵秀,高高地直插云霄,历经百年的风雨侵蚀、水气浸染,使那用青砖砌就的塔身斑驳陆离,沾满尘渍。这或许为它增添了些许历史沧桑感,并引发人们的冥思遐想······ 凌云塔的塔基为青石垒砌,塔身为青砖砌筑,为斗拱式建筑,四层一底逐步收刹,置葫芦宝顶,悬山式屋面,上盖小青瓦,翼角高翘,雄伟壮观。一层正面檐中央镶有竖匾,上书行体“凌云塔”三字,其下镶有一横匾,上书行体“秀启秦溪”四字。拱形大门两侧有楷书对联一副:“锁水口,赖凌塔巍峨,从此一乡蔚起人文登凤阁;拦沙脚,有云宫耸秀,至今诸佛匡扶士子步龙楼”。塔门正面泥塑龙狮虎豹,鱼鸟虫虾,栩栩如生。进入塔内,底层光线稍暗,塑有巨型佛祖神像。 我们踏着木梯缘壁而上,每阶有近膝高,不过一尺来宽,楼梯窄而陡,仅容一人通过,如果上下的人对面遇上了,必须有人让步,退回到刚才的一层楼面上。楼梯和楼面的木板上隐约可见斑驳的油漆,踩上去“咯吱咯吱”地响,且空间狭小紧迫,非弯腰屈身不得登塔,所以攀登颇为艰难。二层以上,每层均开有六扇拱形小窗,光线充足,窗两边均书有楹联或诗文。越往上走,压迫感越紧,千辛万苦,历经多时,我们终于登上了顶层。 走近窗台远眺,霎时间,周边的风景尽收眼底。宽宽的田坝里,大块大块明亮的油菜花、紫云英和蓄冬的水田就映入了我们的眼帘,那景色就像是刚学画的孩童,用稚嫩的画笔在绿色的大地上东一块、西一块画出来似的。仿佛一条条染黄了的,染紫了的晾晒于田坝青草之上的织锦般。于是一种异样的兴奋从心底油然而生。 不远处,村寨前一条清澈的小溪从遥远的地方缓缓而来,穿过宽宽的田坝,流过凌云塔前,又向远方逶迤而去。那绿树掩映的秦溪民居,新式的、老式的房屋挤挤挨挨,都是青的瓦,白的墙,那缕缕似浮云般冉冉上升的农家屋顶上的炊烟,那田野上由农人赶着的耕牛发出的“哞哞”声,还有田坝里那些红男绿女正在忙碌着的身影,勾勒出一幅山村平静如同“世外桃源”般的乡间早春图。 再远处,境界又是不同。黛青色的连绵起伏的群山,山上郁郁青青的杉林,如波如涛;蓝天里丝丝缕缕的白云,如梦如幻。清风徐来,顿感心胸开阔,神清气爽,让人心旷神怡,超凡脱俗。 传说,当初修造这座凌云塔,是希望本邑子弟能够习文修身,振奋文风士气,利科举,鼓励后学,文章报国,光耀梓里。 凌云古塔,自古及今,屹立百年,虽经战火洗礼,满目疮痍而岿然不倒。步入新世纪,政府重文物保护,拨专款,修葺一新。犹百岁老翁换童颜,欣欣然现喜色。凌云塔历百年沧桑,仍如坚强之士,立于秦溪田坝之上,激励秦溪莘莘学子,常怀报国之心,勿忘乡梓情深。 走出山门,袅袅炊烟下,白墙青瓦,徐徐的暖风吹来浓郁的油菜花香,花香里夹着春日暖阳的味道,还有新翻泥土的清香。 巍巍凌云塔,从风雨中走来,从历史烟尘中走来,矗立秦溪河畔,任岁月更迭,沧海桑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