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绣黔东南— 民族原生态 — 魅力黔东南— 大美黔东南

西江——记忆留夏的苗寨

2018-5-22 11:42| 发布者: 旅游指导| 查看: 1140| 评论: 0|原作者: 晓白见闻|来自: 秀美黔东南

摘要: (虽然是一篇游记随笔,但是作者对于西江千户苗寨的成功运营和目前普遍认为的“商业化”等问题都有一定的思考。所以分享给大家,交流学习。)一、从凯里到西江千户苗寨,不走高速,将近四十分钟的车程。路途平坦,蜿 ...

(虽然是一篇游记随笔,但是作者对于西江千户苗寨的成功运营和目前普遍认为的“商业化”等问题都有一定的思考。所以分享给大家,交流学习。)
一、
从凯里到西江千户苗寨,不走高速,将近四十分钟的车程。路途平坦,蜿蜒不曲,不少乘客,由于不适,便会呕吐。

离北寨门不远处,是一座迎客广场。广场上的游客人来人往,附近有卖西江本地特色小吃的店铺,也有卖苗族工艺品的店铺,络绎不绝的人群穿梭在其中。

再往前,登几步台阶,几位老着,身披苗裝,吹奏竹子做成的芦笙,迎接来自五湖四海的宾客。

几十位舞者也全套盛装,兴高采烈地载歌载舞。游客尽情徜徉在歌的海洋,舞的世界。从人文地理出发,苗族在空间上分布广泛,几千年来,苗族从中原往南方迁徙,有的安居至此,很多文字早已丧失途中。

因此,苗族衣物的装饰,另一面也代表他们悠久的历史和灿烂文化。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位老者,他穿一件深色长袍,额头上盘着青黑色的长布,下巴留有长长的白胡须,不由得让人大致猜出他的年龄。他用纹路可见的双手,给前来的游客敬酒,游客也在所不辞地一口气干完。旁边,一条由杉木刨成的长桌,桌上四碗酒排成一字型,以及一壶酒。桌底下还有一坛尚未启用的酒。

那酒,是勤劳的西江人民用双手酿造的米酒或是烧酒。如果酒量欠佳,那么用不到半碗,头脑会感觉晕乎乎,脸上渐显微红。就像一位正在表白的男生,他对面是心爱的姑娘,她接受他的表白,但涨红脸面,似乎感到很腼腆害羞的样子。

听闻中原地区,酒文化盛行,比如河南的头三尾四,背五肚六。假使酒桌上放着一盘鱼,把转盘转一转,鱼头对着的客人,则三杯下肚,穿肠而过。黔东南地区,除了苗族和侗族人民本身的文化外,还有最浓重的,非酒文化莫属。

长辈偶尔会告诉我说,如果经常去别的苗寨游玩,要是看见人家敬酒,如若用牛角盛酒的话,不要用双手去接住。一旦接住,意味着不管牛角里的酒有多少,自己一口气都要把它喝得一干二净。

二、
站在广场中央,正前方有座偌大的门,门匾上写有六个字“西江千户苗族”。

门前,不少游客驻足,与一起结伴而来的亲朋好友拍张合影,留个纪念。

我很幸运地,遇见三位女孩子,她们各自拖着行李箱,想必从省外过来。其中一位高瘦的女孩子问我说可否帮她们拍几张照,我回答说乐意而为之。于是她就把手机给我,我顺手拍几张,然后把手机给她。她们向我道谢,我也回敬回敬。

广场中央由数不胜数的鹅卵石铺成,围成一道道同心圆,从高空看,似一个木鼓的皮纹面。一位刚出来不久的游客,边拿手机边打哈欠。

广场左侧,一道道长廊井然有序,风雨桥结构的建筑,在黔东南一带很常见。长廊两旁可以坐人,有的游客逛累,亦或在等好友,就会来此坐坐。旁边还有几位志愿者,如果对景区有任何疑惑,还可以咨询她们。广场右侧,是游客服务中心。我用学生证买张票,打半折。本喜欢徒步游过去,所以没购观光车的通票。

从长廊走过,一条条瘦弱的木板铺成的路,发出吱吱声响。底下,有一条宽约七八米的河,由于污染,因此河面不显得清澈见底。对岸,图腾枫叶林迎风招展,欢呼雀跃,迎接远道而来的游人。

一路前行,距离约两公里,二十钟不到,经过这条路的人流络绎不绝,着实令人应接不暇。途中,除路过一座在建的风雨桥外,还有一座水排。水排的作用类似于抽水机,即把低水位的水引到高出,灌溉田地里的庄稼。

眼前的苗寨小门,比北寨门小三四倍。牌匾镀铜的六字真经“西江千户苗寨”哪怕不戴眼镜也依稀可见。



再往里走,街道两旁都是卖糕点或工艺品的店铺,糕点一斤二三十块钱。坡度缓缓的街道,往右侧,不乏看到有的店家,还会让员工穿上盛装,在店铺门口迎客。左侧附近两尊弥勒佛塑像,身子胖嘟嘟,笑容满面。

三、


西江苗寨的建筑群依山而建,傍水而依,错落有致。一排排、一列列木屋结构的建筑,以两层居多,三层也屡见不鲜。我选择走右侧那条小路,走到小吃街,许多小摊铺排列整理,摆卖一些小吃,像炒粉、臭豆腐、烤饼等等,应有尽有。


往前走几分钟,走到一条大路,右侧石块上,许多慕名而来的游客在与它合影。石块上写着“以美丽回答一切”七个字,是当年余秋雨先生,考察黔东南途中,经过西江千户苗寨时提笔写下来的。

也让我想起他当时在西江说过的一句话“文化人的事情就是,热爱全人类和自己的民族,并且因为自己,使他们更美丽。” 所以在一节课上,广西大学一位政治学教授说,西江人民应该感谢余秋雨先生,现在回想也有原因。

石块后方,有一条河,对岸的游客,已经穿好苗族盛装,摆拍各种POSE。

逛了许久,悠闲漫步在由鹅卵石铺成的人行道上,与陌不相识的人流擦肩而过。不少游客,回眸一笑很倾城。要是走累,就在风雨桥上歇息。


路的左侧,经营各式各样商品的店铺,一家紧挨另一家,生意兴隆,顾客你来我往。走进西江博物馆,博物馆有两层楼高,展厅展示西江苗族的服装、耕田用具、动植物标本等多件物品。欲了解西江的历史与文化,不妨请往里面走一走。

观景台,是我此行西江之行的最终目的地。在那儿,可俯瞰西江大半美景,尽览眼前,美不胜收。要去观景台,选择有三:一是搭乘景区观光车,二是走观光车那条大路,三是直接抄近路。

我选择最后一条,从山脚下出发,沿着小路,鼓足干劲,使劲往上走。当走到十分之九路程,看见不少摄影师已架好装备,有长枪短炮的,有延时摄影的,也有拿手机拍的。走完全程,已汗流浃背,眼顾山下,感觉一览众屋小。

观景台广场上,人山人海,凡是可以坐的地方已被坐满。最好的观景区已人满为患。一看时间,已是傍晚六点二十五。再过不到半小时,夜景灯全开,千户灯火,万盏灯珠,把西江的夜,衬托得淋漓尽致。游客们尽情沉浸在灯光的海洋,令人流连忘返,来此走一遭,记忆留一夏。这,或许就是西江给游客的美好回忆。



早已前来的游客,迫不及待地按下手机、相机的快门,把最美的瞬间留在闪存里。西江苗寨的中央,舞台灯闪闪亮起,实景演出即将拉开帷幕。记得我来的时候,曾有人跟我说,西江的夜景才是最美的,我想是的,但,这里的人更美。







四、
来西江做生意的人中,不少有外省的。我看到对面一家宾馆的老板在前台,便前去和他聊聊。他跟我说,他和合伙人来自广州,到此已有好几年。

他身后一书架,摆满几十本书,大多关于宾馆、酒店运营管理,也有像《孙子兵法》、《红楼梦》之类的书。后院,有一两平米的池塘,池塘有几条瘦小的鲤鱼和一只小乌龟,小乌龟一动不动看着我,我也同样看着他,别有一番风趣。

他说,同行们订单经常生变,比如每到旅游旺季,不少游客会在OTA平台上下单。如果哪家在OTA平台上的订满已满,但眼前的客人给的价位比OTA显示的价位高,店家就会想方设法,千方百计在平台上取消游客预订的订单。

取消的理由千奇百怪,最常见的是“您预订的酒店已被告知停水……”,这种方式在西江屡见不鲜。

有一次,我回贵阳,身旁一位刚从西江画画回来的画家,他来自广州。他跟我说,西江的商业化很重,能展现具有苗族特色文化的实在不多。

他的分享,我深有感触。

诚然,西江给我们呈现的,更多是显性文化,结合商业,仿佛置身某个城市的一条商业步行街,没有世外桃源的错觉。相对显性文化来说,隐性文化才是苗族文化的精髓。然而,对经管的学子而言,来此旅行的一个缘由无非是学习西江千户苗寨的定位以及运营成功的方略。


雷山倾尽全力,打造西江千户苗寨这样一个声名四海的品牌,把它定位于规模最大的千户苗寨,无疑也是一种文化旅游和民俗旅游上的成功。

但西江千户苗寨的成功在于,通过成熟的商业化运作方式来实现把旅游资源变现为商品。在拉动地方经济、周边旅游发展的同时,也带动全体村民的经济收入、积极参与性与就业率提升。使更多家庭通过保护庭院,建立农家乐,或提供旅游产品创富致富成为可能。给更多的农村旅游发展,提供一个参考范式。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最新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