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绣黔东南— 民族原生态 — 魅力黔东南— 大美黔东南

黎平县上地坪寨

2018-5-22 11:47| 发布者: 旅游指导| 查看: 1262| 评论: 0|来自: 秀美黔东南

摘要:   上地坪村上地坪寨位于黎平县南部龙额镇,座落在一个大山里,四面高山峻岭,悬崖峭壁,犹如石堡,故又得名岩下地坪,是北至肇兴、皮林、顿洞、永从、潘老、中潮和黎平城关,南通广西福禄镇(商埠码头)的古道要塞。 ...

  上地坪村上地坪寨位于黎平县南部龙额镇,座落在一个大山里,四面高山峻岭,悬崖峭壁,犹如石堡,故又得名岩下地坪,是北至肇兴、皮林、顿洞、永从、潘老、中潮和黎平城关,南通广西福禄镇(商埠码头)的古道要塞。全寨190多户,900多人。寨中有一条小溪,由北向南,流过寨中注入都柳江。这里村民极爱卫生,上世纪八十年代后,就使用拖把拖地板、楼梯等,《黔东南日报》曾报道“拖把进侗乡”。寨的四周奇山异石,东有仙女分娩洞,西有仙女留乳岩,北有文笔峰(又名景香山),南有文匾石,寨脚溪流还有仙女童浴潭,并且民间流传着许多优美的神话传说。
    
历史渊源
  据石碑所载,上地坪寨陆、杨两姓氏始祖于明代弘治年间先后到此开发居住,迄今已有五百余年。

文化特征
  1、“萨岁”和侗戏是本村两大独特的文化遗产。“萨岁”是侗族人民的祖母神,其圣山“弄堂概”就在上地坪境内。黔、湘、桂毗邻地区的侗族村寨安坛祭祀,都必须到此圣山取回圣土,意为接“萨”,故称“萨之故里”;最早村里的侗戏爱好者杨学耀等人编著了《孟姜女与万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后,侗戏爱好者杨柳歌、杨正光、伍进德等人又先后编创出《说妻》《伍进血泪》《全家通》《逛金路》《姜女与万良》《凡仙配》《萨岁》《蝉娘》《乔老爷上轿》等侗戏剧目,还移植了京剧《红灯记》《智取威虎山》《歌剧珠郎娘美》等剧目,汉为侗用。至今逢年过节,侗戏仍然是必不可少的表演节目,村民们历来钟爱有加。

  2、村里有鼓楼一座,座落寨中,高达七丈,为三层,檐层虽不多,然每层都有窗格花板,雄伟壮观。出生于本村的马绍基(1866—1924年)擅长修造鼓楼、白塔、花桥和吊脚楼。曾在黎平、从江和广西三江等县的侗乡苗寨,为公众和私家修造过众多的建筑物。今尚存的有茅贡坝寨乡建于光绪九年(1883年)的青寨鼓楼和建于民国6年(1917年)的水口安民控洞村白塔以及一些村寨的吊脚楼,全系木质结构,穿榫衔接而成,不用一钉一卯铆。两座楼、塔历经百年现仍巍峨矗立,为一方之名胜。人们称赞道:“绍基师傅修建的楼宇如钢铸,拆也拆不开”;花桥三座,一于寨头,称接龙(脉)桥,一于寨中,称井泉桥,与鼓楼相衬,一于寨脚,称关山桥;清一色的木质结构吊脚楼民居,多为三层,少为两层。保存有建筑200余年的三座古楼房,篓空的杆栏,装有“国”、“寿”字窗格,古色古香。整个寨子寨外自然山境奇异,寨中鼓楼、花桥、吊脚楼和寨门,建筑有序,鳞次栉比,为典型的侗族村寨。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最新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