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绣黔东南— 民族原生态 — 魅力黔东南— 大美黔东南

您的位置:黔东南新闻> 要闻>内容

我们的幸福生活 —— 我州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同步迈向小康

2020-11-30 17:01| 发布者: 旅游指导| 评论: 0

摘要:   稳定的工作、固定的收入、全新的生活……现在,全州贫困群众都已摘掉了贫困的帽子,将憧憬的幸福生活照进了现实。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州广大干部群众铆足干劲,全身心投入到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历程中,我州15 ...

  稳定的工作、固定的收入、全新的生活……现在,全州贫困群众都已摘掉了贫困的帽子,将憧憬的幸福生活照进了现实。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州广大干部群众铆足干劲,全身心投入到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历程中,我州15个贫困县全部如期脱贫摘帽,群众从“要我脱贫”到“我要脱贫”的内在精神可喜转变,物质生活不断丰富,真正实现了从“温饱”到“小康”的跨越,幸福感、获得感稳步增强。

  合力扶贫摘“穷帽”

  正在育肥房里给牛投料的杨正忠相当知足,他笑呵呵地说:“我是六十开外的人了,会驾驶三轮车,负责草料运送和投料,活路不是很累,一个月工资4000元。如果没有通组水泥公路,我会驾驶三轮车有啥子用呢?”

  青塘村原是全省20个极贫乡镇之一的黄平县谷陇镇辖的一个村,全村14个村民组11个自然寨,774户3840人。该村结合农村“组组通”公路便捷的交通条件和闲置的土地资源,认真谋划农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种草养牛特色产业,确保户户有增收项目、人人有脱贫门路。

  通过产业项目引进,采取“企业+贫困户+村集体”的模式,投资近1000万元建成农牧养殖项目,企业金牛公司与贫困农户签订入股协议。

  公司负责人对项目如数家珍:“项目建设规模为建圈4500平方,饲养能繁母牛200头、育肥牛900头。项目建成后,常年解决当地村民就业30余个,带动298户贫困户户均每年稳定收益3000元左右。”298户贫困户户均年收益3000元,村民有近90万元的经济收入,农村“组组通”公路凸显其群众脱贫的带动作用。

  为按时打赢脱贫攻坚战,我州围绕“五个一批”,对标对表“一达标两不愁三保障”脱贫标准,深入贯彻中央、省出台的脱贫攻坚系列政策,结合实际,充分调动各行业部门资源力量,构筑形成黔东南州脱贫攻坚“1+10+9+N”政策体系,涵盖了饮水安全、通组公路、产业扶贫、就业扶贫、易地扶贫搬迁、生态扶贫、教育扶贫、健康扶贫、住房安全、金融扶贫、综合保障、党建扶贫、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等各方面,有效支撑和加快了我州脱贫攻坚事业。

  产业扶贫谋“钱景”

  “前几年一直在外面打工,后来觉得回村发展也是一种趋势,加上国家的扶贫政策很好,所以想珍惜这个机会。我们家乡山好水好,种出来的米也好,所以想以米酒作为一个切入点作为创业的尝试。”2018年底,从江县加鸠镇摆少村村民潘金良本着对家乡深厚的情感及自己对相关政策的了解,他毅然回到家乡,决定自己创业。

  为了保障贫困群众真脱贫、稳脱贫,加鸠镇大力发展产业,帮助群众外出就业务工的同时还鼓励当地群众自行创业增收。

  通过系统地学习酿酒方法,在政府的扶持下,潘金良在家里开办了酿酒作坊。同时,他将酿酒与香猪养殖有机结合起来,用酿酒后剩下的酒糟作为饲料喂猪,猪的粪便则用来给农作物充当肥料,通过这样的方式,生产成本得到了有效的控制。

  因米酒口感好价格优惠,深受群众欢迎,加鸠镇许多个体户都和潘金良长期购酒进行外销。现今,潘金良的酿酒作坊一个月出酒500斤,一斤的纯利润在8元左右,同时他饲养香猪20头,一年分两批出栏,通过这两种收入渠道,一年就可以为他带来了82500元的收入。

  “用自己的双手脱贫以后,觉得现在的生活很幸福、很踏实。梦想也还有,想把我的米酒卖到大城市去!”潘金良计划后期将扩大酿酒规模,带动村里农户共同采取“酿酒+养猪”的产业模式在小康的路上越走越稳。

  发展产业是脱贫的根本之策。“十三五”期间我州坚持把产业扶贫作为脱贫攻坚的根本之策,深入贯彻农村产业革命“八要素”,积极调减低效作物种植,奋力推动农村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升级,确保实现“六个转变”。注重短期见效与长久致富“两手抓、两推进”,精心培育特色优势产业,着力给群众谋富路的希望。

  安居扶贫挪“穷窝”

  “伯妈,白菜多少钱一把?”

  清晨,家住台江县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方黎湾社区的余艳梅又如往常一样,早早的就到社区门口的临时卖菜点买菜,她说:“如今社区里有了工厂,出了家门在小区里就能工作,工作生活都很便利,现在买菜拿回家放,下班了就可以回家做饭给家人吃。”余艳梅原是南宫镇交密村二组的贫困户,家中6口人,2019年搬迁到方黎湾社区,为了照顾家中的老人和小孩,不能外出务工,社区网格员得知他家情况后,积极协调争取解决其就近务工岗位及婆婆杨昌兰扶贫专岗,实现了“楼上新家,楼下就业”目标。

  在方黎湾社区一楼的贵州繁荣户外用品有限公司“就业扶贫车间”里,百余名工人正埋头在缝纫机前干活。“我文化不高、也没技术,现在楼下打工,一个月有2000多元,很满足。”余艳梅说起现在的工作,十分满意。在方黎湾社区和北门湾社区,台江县结合苗族妇女能刺绣实际,引进“妈妈制造”扶贫工坊项目,解决了50岁以上的苗族妇女务工难问题。同时还引进箱包厂等企业,为安置点搬迁群众提供就近就业岗位300个以上。

  我州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脱贫攻坚重中之重和“当头炮”,严格落实易地扶贫搬迁“六个坚持”“五个三”“五个体系”的总体要求,着力提升搬迁质量和成效,确保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实现已搬迁有劳动力家庭“一户一人”以上就业。

  如今,群众过上“芝麻开花节节高”的幸福日子,不断传出欢声笑语,奔走在新的大路上。

作者: 康莉   来源: 黔东南新闻网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最新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