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绣黔东南— 民族原生态 — 魅力黔东南— 大美黔东南

独领风骚的功夫技艺——勾林舞

2018-6-7 11:36| 发布者: 旅游指导| 查看: 1646| 评论: 0|来自: 秀美黔东南

摘要: 上世纪50-60年代之前,天柱县蓝田镇侗族同胞在自然长期斗争中,总结提练了一套以钩刀、镰刀为武器的健体防身武术 “钩镰功夫”。上世纪80-90年代,顺应群众性文化生活需要,时任蓝田镇文化站站长的杨俊豪把钩镰功夫 ...

上世纪50-60年代之前,天柱县蓝田镇侗族同胞在自然长期斗争中,总结提练了一套以钩刀、镰刀为武器的健体防身武术 “钩镰功夫”。
上世纪80-90年代,顺应群众性文化生活需要,时任蓝田镇文化站站长的杨俊豪把钩镰功夫改编为老少皆宜的民族体育舞蹈“勾林”。
2005年12月,“勾林舞”被列入贵州省首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体育竞技类保护项目。
2015年6月,“勾林舞”走进校园,数百学生成为传承这一非遗文明的舞者。目前,天柱县正在将该项目申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沐着夏日的骄阳,寻着“勾林”足迹,近日,笔者一行走进蓝田镇楞寨村,在其乐融融中,撩开了天柱县非遗传承人杨俊豪珍藏多年的“勾林”记忆。

钩镰功夫防身护寨“平安符”

“小时候,老爱缠着叔公讲故事,每次都听得我着迷。”那时候,我就下定决心,要跟长辈们学功夫,一则健体防身、二则除暴安良,当英雄!”
楞寨,一个偏僻小山村,寨子北靠高山密林,南面是一片开阔坝区,天柱刚解放那会,楞寨还是原始森林,豺狼虎豹常游弋穿行于此。为此人们日常出门都习惯将钩刀或镰刀携在腰间。一则用疏通山路、排除荆棘、打柴收割,二则对抗野兽、防身护寨。
祖辈们在长期的抗击野兽侵害中,逐渐掌握了一些适用的应急招式,比如:直劈云岭、金鸡独立、推窗望月、左右逢缘、莲花盖顶、古树盘根……,他们经常把这些招式拿来切磋,便逐渐形成了武术套路。

“由于操练时,男性用钩刀,女性用镰刀,当地人就把它叫做‘钩镰功夫’。”到上世纪60年代末,钩镰功夫走向成熟,特别受到当地青年男女所青睐。

民间武术“接力棒”

进入上世纪80年代,改革春风吹拂到苗乡侗寨,当地许多青壮年纷纷下海,钩镰武术承继缺人。
1983年秋,文化站组织一批文艺爱好者到云南考察学习,学习之余,他们几位同事来到一景区游玩,突然看到许多游客围在景区门外空地看得起劲,怀着好奇挤进人缝,原来傣族同胞正在表演当地武术,赢得观众热烈掌赞!“我们也把我们的钩镰功夫排成舞蹈、搬上舞台。”他立即兴奋起来。回来后,杨俊豪立即着手此事。
他邀上文化站欧阳春木,俩人充当“编导”,日夜加班,将祖辈们一代一代留传下来的防身钩镰武术进行改编整理,同时又从各村组挑选30多人组成最初的钩镰表演队,每整理出一套动作,就让队员们加紧操练,以便不断改进。
“想要将祖辈们的防身武术改编成勾林舞的文艺节目,看起来简单,做起来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比如:‘莲花盖顶’需要将钩刀从头顶旋转而下,队员们动作稍不到位就会将头上的发簪打落在地,松散的头发时常挡住视线,稍不留神就会误伤对方,为此不知练多次才成功。”“有时为琢磨一个动作还会拉上妻子陪着演练几十次。”
经过近两年多的探索完善,上世纪90年代初,勾林舞基本成型,它的基本刀法有砍、削、勾、拉、劈、拍、扎、割、磕等,基本套路分男式与女式,男式刀法21式、女式刀法13式。
本世纪初,勾林舞频频走上舞台,深受市民群众追捧,名气越来越响。

2001年,勾林舞代表县里到州参赛,技压群芳而摘冠。

2002年10月,摘取贵州省第五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表演类一等奖。

2003年9月摘取全国第七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表演类二等奖。

2015年12月,勾林舞被列入贵州省首批非遗保护项目重点挖掘与传承。


校园竞技领风骚

在杨俊豪家的一个房间里,依然保存他多年的“宝贝”,钉钯、锄头、扬叉、洗衣棒、撮箕、木剑、矛枪、钩刀、镰刀等十多种。
“我正愁着如何把勾林舞传承下去,有你们来把它带进校园,传给孩子们,这下我可就放心啦!”

六十多岁高龄的杨俊豪一边拂去道具上的灰尘,一边动情地说。尽管病磨缠身,但他依然念念不忘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他告诉蓝田镇中学“天柱北侗勾林舞进课堂”课题研究小组的老师们,决不能丢了这份珍贵的非遗文化遗产,要继承还要创新,要多研发一些新的表演形式,健体强身、愉悦生活。

《黔东南地区中小学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课程资源开发研究---天柱北侗勾林舞进课堂》课题研究小组于2015年6月在蓝田镇中学成立;2015年被州教科所列为重点课题,用三年时间来完成。目前,全校各年级都开设了勾林舞。
“勾林舞”又一张崭新非遗文化名片。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最新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