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绣黔东南— 民族原生态 — 魅力黔东南— 大美黔东南

古瓢琴声动人心

2018-6-8 11:25| 发布者: 旅游指导| 查看: 1301| 评论: 0|来自: 秀美黔东南

摘要: 古瓢琴,苗语称“给哈”,汉译为“笙瓢”,是苗族人民特有的一种古老的民间传统乐器。因为制作得像瓢状,又能拉出像芦笙一样的乐曲,所以叫(gux hieb—给哈),用汉语翻译就是“笙瓢”的意思。意义为“像芦笙一样的 ...

古瓢琴,苗语称“给哈”,汉译为“笙瓢”,是苗族人民特有的一种古老的民间传统乐器。因为制作得像瓢状,又能拉出像芦笙一样的乐曲,所以叫(gux hieb—给哈),用汉语翻译就是“笙瓢”的意思。意义为“像芦笙一样的古瓢”,所以称之为“古瓢琴”。

在黔东南苗族集居的地区,仍然保存着最原始的古瓢琴和古瓢琴舞蹈的,是丹寨县境内的送陇苗寨。

古瓢琴琴声低沉厚重,具有很浓郁的抒情韵味。古瓢琴舞蹈糅合着苗族人民对生活和爱情的美好向往,显得有些凝重。但又透露出些许欢快和和愉悦,其表现形式独具特色,是难得一见的苗族民间艺术的珍品。

居住在丹寨县雅灰乡送陇村、雅灰乡雅灰村及月亮石区一带的苗族,现今仍将古瓢琴制作工艺延续,可谓原滋原味的苗族文化奇葩。

制作工艺
古瓢琴用当地生长的杉木制成,杉木质地坚韧,富于弹性,发音共鸣好,音质清脆而传远;其体质较轻,便于操持和跳舞。

古瓢琴主体部分用一块长约55公分、宽厚各30公分的杉木料仿瓢状雕琢而成;琴面平整,琴背(琴腹)拱起,琴颈与琴身连在一起(是一块整木),琴颈上不另配安指板。

琴腹挖空,面上盖一薄板,用牛胶粘合或用细铁钉钉紧,成为琴的共鸣箱;面板上斜开一孔,插入一根音柱,直抵琴腹底部,还有一节露于琴面;周围另凿数孔,或雕花,即为音孔,能使琴声亮朗。

琴首有两只弦纽,无二户用的千斤;琴码较厚而结实,安在琴腹下方约1/4的部位上;两道弦糟平行,高低一样,弦枕是一颗小铁钉或木钉,钉在琴腹末端,两颗粗细一样的牛筋琴弦就拴在这颗钉子上。

演奏时节
古瓢琴常于夜间演奏,舞蹈的场地一般在村寨的空旷地上。身强力壮的苗族后生和青春焕发的苗族姑娘劳累了一天,吃罢晚饭,精力恢复后,就到寨坝上娱乐。

古瓢琴似琴非琴、似吉它而非吉它,最常见的有大、小两种。每年农历九月苗族“吃新节”或正月春节期间,男女青年身着盛装,汇聚一堂。拉奏古瓢琴,欢跳古瓢琴舞,欣赏古瓢琴曲。

那雍容华丽的苗族服饰、朴实文雅的舞蹈动作,一声声、一曲曲细腻委婉、音韵和谐、悦耳动听、扣人心弦的古瓢琴曲,令人如痴如醉,流连忘返。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最新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