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好歌,往往可以唱得人泪雨纷飞,唱得人如痴如醉,唱得人激情澎湃,唱得人热血沸腾。 苗族“刻道”即“刻木”,汉语译为《苗族开亲歌》,刻道——又称为刻木,是苗族酒歌的一种,因它的主要内容刻于圆形竹木之上,苗民们持棒而歌,故有此称谓。是一部苗族婚姻史诗,也是一部规模宏大、历史悠久的苗族古籍。至今是惟一的一种古老的刻木记事方式。它流传于黔东南施秉县的杨柳塘镇一带。 苗族开亲歌有一万多行歌词,苗族先人就用奇妙的符号把开亲歌的目录刻在一尺长的小木棍上,随身携带方便,也叫“歌棒”。即使在农忙季节,“歌师”的歌棒也不离身,闲下时也可以哼上几句。 据清乾隆《镇远府志》记载,苗族俗无文字,交质用竹木刻数寸,名为"刻木"。婚嫁则"姑之女定为舅媳。倘无子,必重献于舅,谓之外甥钱,否则终身不得嫁或招少年往来"。 《贵州志略》亦有苗族"刻木示信,犹存古风"的记载。 歌中记载 从上述记载以及今天仍在广为传唱的《苗族开亲歌》的内容来看,“歌”当产生于苗族母系氏族过渡为父系氏族之后的舅权时期。 主要阐述了金扁家无力支付舅舅家苟重的聘礼,没有办法,只好把女儿金扁送到舅舅家三年整,充当一个没有丈夫的媳妇。 后来,又被舅舅逼回娘家,舅舅向姑姑索取聘礼,否则,金扁姑娘终生不得外嫁,真实地反映和记录了姑舅表婚的历史轨迹和苗族婚姻文化。 歌中对环境的描写,对主人公的语言、行动、心理和人物性格的刻画形象生动,成功地塑造了一个栩栩如生的为反抗姑舅表婚压迫而进行不屈不挠斗争的少女扁金的坚贞顽强形象。 它所反映的主要是舅权制下的婚姻状况,它用酒歌这种形式记载苗族婚姻的起源、演绎及它的发展和进步。被民族学家和民俗学家称为"苗族最古老的婚姻'活化石'",在苗族发展史的研究上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刻道的意义 苗族认识到歌在生产生活、社会交往、为人处世、矛盾纠纷处置上的重要性,刻木以防止“久不唱歌忘记歌”。因为苗族婚姻嫁娶以及姑娘回门都在冬季,一年之中,唱“苗族开亲歌”的次数不多,刻之入棒后随时可以温习,临出门作客时,即可将其带在身上不易被人发现。 苗族无文字,刻木以记事,在漫长五千年的历史中,当不止只有“刻道”以记婚姻之事,刻木以记事的内容应当很多。但奇怪的是众多的“示信”刻木,都未能随时代的发展而流传下来,惟独这根“歌棒”代代相传,保存完整,永唱不衰。 刻道的目的 “刻道”是苗语音,指歌棒,意即刻木,又名“平道”,意为“把凭木”,其长、短、方、圆、粗、细均无规定,以携带方便为准。歌棒除把柄外,皆分为九小格,三面刻有符号共27格,每格以简约的符号组成“刻木歌”各段的主要内容。 主要符号如“△”“ニ”“三”“人”等几十种符号,分别代表不同的意义。而且正面、侧面、斜面即使符号相同,代表的意思都各有区别。刻木的符号并不复杂,笔画以横、竖、叉为主,但每一格中的上下符号不能倒置,否则会错乱,造成问非所问,答非所答。 “刻道”歌篇幅长,有一万余行的歌词内容,一般歌手不容易从头到尾地全部背诵下来,因此,苗族先人就用刻木记事的形式,把苗族婚姻文化的发展、演变等级刻在一尺长左右长的木棍上。 “刻道”这根神奇的歌棒,虽然所刻的符号简单,但却是苗族歌手必读的一部“古书”。歌师传授时,不仅要教会唱苗语歌,还要教会认识这些“古字”。 从古到今,一直流传着“官家识字的有九百九,没有哪个能把‘刻道’认得透”之说。因为它无所不包,包涵面极广,与已成书的族古歌均有涉及。 “刻道”在嫁姑娘、接媳妇、媳妇回门时唱,主客各选两名歌手,一问一答。其唱法大致为三种: 一种是从正面“平道”唱起,从第一格直线上升到第九格,再从侧面第一格唱到九格,然后从斜面第一格唱到九格; 第二种唱法,唱“平道”后,每一格都先唱正面然后从侧面到斜面,唱完一格再唱二格,如此类推上升到九格,再从九格依次往回唱; 第三种唱法与第二种相反,从第九格唱起,倒转来唱难度很大,能掌握了这种唱法便能横唱顺唱,对答如流,得心应手。 共需唱一百六十八首歌。再加上歌手的即兴盘问,旁生枝节,故有“三天三夜也唱不完,少讲也有一万行”之说。 刻道的传承 苗族《刻道》主要靠口头说唱方式来传承,之所以久唱不衰,依赖于苗族“有酒必有歌,有歌必有酒,饮酒歌必唱”。 由于老艺人、老歌师的病故,传承的机会起来越少,有的村寨呈现断代局面。同时,受外来文化,青年人大多已不愿学本民族的歌。外出打工,歌师更没有机会传教,久而久之,会唱者渐少。刻道需传承,留下民族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