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饭养身,歌养心”,唱歌是侗族人的精神食粮,是侗家人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启蒙侗族的恋爱不是“谈”成的,而是“唱”成的。 锦屏县是一块神秘而具古朴民风民情的小城,侗族文化在雄奇的大山和茂密的森林呵护下滋润着她的每一寸肌肤。 地处深山的锦屏县启蒙侗族在婚恋观上,并不因她的与世隔绝而思想僵化与封建保守,相反,特殊的地理环境孕育了侗家人自由的婚恋观。世世代代对婚姻与爱情讲究自由,这从他们保留下来的山歌和酒歌可知,侗族青年男女常常在黄昏和晚上外出以歌声约会,通过唱歌表达自己内心的爱慕和思念之情。 没有家族和封建的限制,遇到喜欢的人可以自由的恋爱、结婚生子。 恋爱 传统歌会中相识,相爱,是启蒙侗族家庭组合的开始。歌会时间、场地是不固定的,溪边、山上;赶场时,农作时,都能成为会歌场。 青年男女选择情侣时,除了相貌、性格、情趣等,最重要的共性是对方要有歌才,其歌才出众要比其是否漂亮、是否有钱更能引起人们的关注。 歌会中的初相识唱的一般是“问姓氏歌”互相了解姓氏。若是没有血缘关系,则继续会歌,姑娘可以通过山歌了解小伙子的才学、智慧和真实感悄。 当男女双方确认男女朋友关系后,就可以相邀“行歌坐月”。通过唱歌,互相倾吐爱情。情深时,男女换记(送礼物)定情。 出嫁前 定情后,男女双方父母若是同意婚事,男方就下聘礼定亲,称为见面酒。此后每逢节假日,男方必须“送篮子”,等过两到三年,男方就可以挑礼品到女方讨要女方的八字,打五升,定婚期。 从订婚到结婚二三年不等的时间里,嫁娘的同伴们每天晚上都要到她的房间来作伴,姑娘们一边做嫁妆,一边谈心,并唱伴嫁歌。诉说姊妹的情谊,往日点点滴滴。 临近出嫁的时间,这时嫁娘就要唱哭嫁歌,哭的内容主要是诉说家人多年来对自己的养育之恩,以及就要与亲人离别的难舍之情。 迎娶 迎亲是启蒙侗族婚俗中一个极富特色的环节,有“火把迎亲”、“夜嫁”等习俗。启蒙侗族举办婚礼一般三天,男女双方家分开举办。 新婚第一天,男方要请会唱歌、有威望的“关亲”带领迎亲队伍去新娘家结亲。在到达女方家里时,女方会在寨前、屋前设下拦门酒,迎亲队伍每经一道“门”都要对歌、喝酒,如果“关亲”唱得不够好,“开门贴”的钱也会被女方要求增加。 过完拦门后,男方“关亲”就会在女方家吃饭,会被女方的亲人拉到火塘边,架上锅(锅下并没有火),让“关亲”拿钱出来炒,并一边唱“炒茶歌”; 歌词内容多是夸奖男方家庭好等,让男方多“炒”点“茶”分给娘家人品尝,而关亲在客气的同时,表现得很小气,有时放上5角或1快钱,很谦虚的说男方条件不好,就只有这么多。 双方对唱,最后炒到128块钱结束。以此寓意新娘到郎家一年12个月顺顺利利。 过门 当迎亲的队伍把新娘及陪同新娘来的娘家客人接到男家门口时,男家迎亲婆上前迎接唱《迎亲歌》,娘家客人唱《答谢歌》,在歌声中,迎亲婆把客人迎进了家中。 晚上,是婚礼的正餐,在席间,主客互相敬酒,主人唱《敬酒歌》,客人唱《谦让歌》。主人以歌献酒,而客人则以歌致谢,彼此你敬我让,你唱我答。对歌喝酒,喝酒对歌,一直延至深夜。 回门 第三天,新娘家兄弟姊妹接新娘回门,酒席上,主人就要唱《留客歌》给陪新娘来的“陪婆”,客人则唱《感谢主人歌》,对郎家的家事表示赞扬,并感谢热情招待,待吉祥时到,主人便鸣放鞭炮送新娘回门。 在送客人出门的同时要唱《送客歌》,直至把娘家人送出寨门,整个婚礼算是结束。 正是侗歌在启蒙侗族男女婚恋全程的过程所占的地位,才使启蒙侗族传统音乐和婚俗得以保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