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绣黔东南— 民族原生态 — 魅力黔东南— 大美黔东南

您的位置:锦绣黔东南> 传统节日>内容

延续千年的防火传统“扫寨”

2018-6-9 15:33| 发布者: 旅游指导| 评论: 0|来自: 秀美黔东南

摘要: 扫寨是雷山县苗族人民的一种集体防火保寨的民间习俗活动。分布在雷山县的丹江镇、望丰乡、大塘乡、桃江乡、达地乡和方祥乡这九个乡镇之中,遍及县城的1208平方公里之内。雷山县位于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西南部,东邻 ...

扫寨是雷山县苗族人民的一种集体防火保寨的民间习俗活动。分布在雷山县的丹江镇、望丰乡、大塘乡、桃江乡、达地乡和方祥乡这九个乡镇之中,遍及县城的1208平方公里之内。
雷山县位于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西南部,东邻台江、剑河、榕江三县,南接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三都水族自治县,西连丹寨,北靠凯里市。苗岭山脉自西南向东北横亘全境,苗岭主峰雷公山海拔2178.8千米,雷山县因此得名。


苗族扫寨节的由来
一千多年前,苗族的祖先们经过千辛万苦,从中原迁徙到了雷公山周围,在平坦的地方开辟了片片田坝,在山梁山坡开建了层层梯田。为了多留平坦的地方开建稻田,所以只好把房屋建造在匹匹斜坡上,在建房实践中建成了独特的别具一格的吊脚脚楼。家族支系聚族而居,并形成了一座座寨子。
因些,在雷公山麓的河谷边,溪流畔,五里一寨,十里一村,吊脚楼的苗寨星落棋布。又因吊脚木楼因易燃烧难救,一旦一房发生火灾,便殃及全寨。这样,苗族各寨的族老寨老们为保全寨平安,便议定在每年冬月间(农历十一月)进行一次扫寨,即扫火星逐火魔,行防火保寨事宜,警示各家各户男女老少注意防火,谨慎用火,经避免发生火灾,于是就有了苗族扫寨这一习俗。


苗族扫寨节的含义
扫寨的含义一是灭旧火换新火(传说旧火作久了易误事,换上新火就安全);二是驱逐“火灾鬼”远离寨子,避免发生火灾。扫寨之前先由寨老商定日期(俗定冬月的酉<鸡>,寅<虎>天)。其是选十二个负责任的勤务人员,其中两个“灭火”的年青人,一个到邻寨“买火”点取新火的人,一个从祭场取新火种回寨的人,五个守住寨子主要路口不让人进出的“拦路人”加上鬼师共二十一人。“扫寨”祭牲一般用的是黄牛或大肥猪。人员定好后,由十二人负责分片逐户收取资金,用以购买祭物:一个牲畜、一只鸭或鸭、数条鱼、香、钱纸、酒,并准备水桶等筹备工作。“


苗族扫寨节日流程
“扫寨”当日,约10点钟,原定人拉扫寨牲畜和祭物集中到寨子中人们经常集中的地方,摆上祭物,十三个碗、酒、香钱纸、一碗米,砍十二个小竹筒,中间分别插上一根芭茅草和一根削成方块状的木片,并在木片上方涂上红色(据说芭茅草能驱鬼逐邪,十二支木片代表一年十二个月都有人防范火灾)将其捆成一把,还有用棕扎成狐狸状代表“火灾鬼”的编织物。祭物摆齐后,巫师手拿七根芭茅草,中间还插一根白刺,开始念巫词。
巫词从天上到地下述说鬼的根源,再往地下抛撒米粒引鬼前来,每念到一处有名的地方撒一粒米诓鬼和为火灾鬼引路,第一次念毕,由十二人倒酒在碗里泼于地下,作为敬鬼,叫它来接受祭祀的牲畜。

接着念并往碗倒后每人再喝一下酒表示陪鬼。完毕后收去十个碗,留三个,只由两人陪鬼师给鬼送祭鸡鸭(这次不烧香、钱纸),结束后向全寨发出信号:停止用火,包括吸烟用电。然后由前分工的“守路”、“灭火”、“买新火种”、“扫寨”等人员各司其职。扫寨队十二人拉抬牲畜走在前面,巫师手拿芭茅草随后边念巫词边挥动草把扫,表示逐邪清灾,把“火灾鬼”赶到寨外之意,走时还撒米粒,这样绕寨一圈后将鬼带到远离寨子的河边祭场。

在“扫寨”的同时,守路人员到寨外,守住通往寨子的主要路口,在路边插上两根木棍,上面用芭茅草打上草结作为表物,不准许任何外人进入本寨内,直到祭场发出信号已经取回新火,方可放行。在巫师还在念巫词驱鬼未出寨前,由两人抬一桶冷水,里面放有鲤鱼,桶边上吊着祭鸡、鸭逐户灭火。其一是在每户的火坑、灶口上下泼一些冷水(意为灭旧火);二是到寨边四周早年就埋有的四个土瓷水缸舀去旧水,换上新水,然后在每个水缸中放两条鲤鱼、浮萍(意为用人世间和水来镇住“火灾鬼”,不让其进寨作祟)。

雷山苗族扫寨是苗族民众为增强防火意识,让全寨各户凑钱、凑米,购米牲畜,集中一起宰杀,经巫师念咒盟约,然后分牲畜之肉而食之,每个人吃了这种肉,就负有防火保寨的义务和责任,它体现了苗族社会中运用习惯法自治自理社会的一种形式,它是苗族习惯法文化的一种体现。这种群体的盟约形式,与苗族民众“议榔”制订乡规民约形式相同,它体现了苗族习惯法在苗族民众防火保寨方面的运用。
苗族扫寨是一种集体盟约防火保寨的活动,是苗族习惯法在防火安全方面的运用。但在“文革”时期被打成迷信活动而予以禁止。改革开放以后,苗族扫寨活动亦得解禁,每年的冬季,现每个苗寨仍然进行一次扫寨活动。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最新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