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绣黔东南— 民族原生态 — 魅力黔东南— 大美黔东南

您的位置:黔东南新闻> 要闻>内容

建州65周年,我们一起来看这些年黔东南的变化

2021-7-23 15:20| 发布者: 新闻发布3| 评论: 0|来自: 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记者 铁源 张洁境

摘要: 从1956年以来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已建州65周年我们的苗侗同胞通过自己辛劳的双手不懈奋斗让昔日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的苗乡侗寨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苗乡侗寨不仅彻底撕掉千百年来绝对贫困的标签更朝着高质量发展的 ...

从1956年以来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已建州65周年

我们的苗侗同胞通过自己辛劳的双手不懈奋斗

让昔日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的苗乡侗寨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如今

苗乡侗寨不仅彻底撕掉千百年来绝对贫困的标签

更朝着高质量发展的目标阔步迈进


“十三五”时期,我州坚持尽锐出战,挥师鏖战脱贫,彻底撕掉千百年来的绝对贫困标签。五年来,全州减少贫困人口96.67万人,15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853个贫困村全部出列,30.81万人搬迁进城,黔东南是全省减贫成效最好的地区。


  “感谢共产党的好政策,不仅让我治好病,还让我脱了贫,现在正朝着小康生活迈进。”天柱县高酿镇甘洞村村民胥兰秀介绍道。


  榕江县场坝社区兴盛小区网格员龙桥花的生活也有了很大的改变,“我们得到党和国家好政策,通过生态移民搬迁从偏远山区搬到了县城居住,就医、就学、就业、交通等都很方便,我们生活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老百姓的幸福感和获得感足以证明如今的黔东南,产业兴旺,乡村富美。


  全州农村基本医疗保障和教育资助政策全面落实。完成13.41万户农村危房改造,农村老旧住房透风漏雨和“人畜混居”住房全部得到整治,解决125.76万人饮水安全问题,广大农村旧貌换新颜!


  “这里以前是牛圈,这边是鸡鸭圈,现在改为厨房了,改成这些灶台了,这里以前是堆一些杂物的,现在改为厕所了。”从江县丙妹镇大歹村村民潘甩你向记者介绍自己家房屋的变化。

  基础设施不断完善,让村民的思想也开始转变,对发展产业的信心更足。“十三五时期”,我州坚持大抓产业,提升综合实力,农村产业革命成效显著,粮经比不断优化,坝区土地流转率和亩均产值显著提高,林下种养殖利用森林面积突破100万亩,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年均增长6.1%。


  丹寨县金泉街道中华村蔬菜种植基地负责人汤小明介绍村里的蔬菜种植产业情况,“我们中华村种植蔬菜100余亩,亩产值大概6000斤,主要销往凯里、贵阳、都匀等地区,总产值收入50万余元”。


  在三穗县瓦寨镇也发展了林下食用菌种植产业。“我们这一季是计划要上九十多万菌棒,每一棒菌棒大概能产1.5斤猴头菇的鲜菇,每一棒的利润到1.5元左右,整个基地这一季的利润纯利润到130万左右。”三穗县瓦寨镇千亩林下食用菌种植基地负责人杨政敏说。

  此外,文化旅游蓬勃发展,乡村旅游、红色旅游、非遗旅游、康养旅游如火如荼,镇远古城成功创建5A级景区,雷山县成功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我州景区景点备受各地游客青睐。今年上半年,全州接待旅游总人次6639.52万人次,同比增长225%;旅游总收入601.82亿元。


  黔东南优美的自然风光吸引了来自省内外的众多游客,来自广东的游客周女士说:“自驾过来我觉得还是蛮舒服的,路都是比较畅通,我们自驾也是比较舒服,道路两边的风景也很不错。”


  同样,黔东南的民族文化也吸引了江苏的游客王磊,和孩子一起体验了古法造纸的乐趣和魅力后说,“这个可以把绘画的东西融入到造纸的艺术里面来,整个对孩子的体验感也好,对孩子了解少数民族知识文化都有深入了解和提升。”

  站在新起点,立足新方位、找准新坐标、担当新使命,黔东南各族人民正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奋力前行,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全力以赴围绕“四新”抓“四化”,奋力开创百姓富、生态美锦绣黔东南新未来。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最新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