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寨苗族翻鼓节
摘要: 苗族翻鼓节是一个古老的民族传统节日,流传于丹寨县南皋乡全境,兴仁镇的部分村寨以及凯里市舟溪镇的情郎等地区。丹寨县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西部,东邻雷山县,南与三都水族自治县相连,西与都匀市接壤, ...
苗族翻鼓节是一个古老的民族传统节日,流传于丹寨县南皋乡全境,兴仁镇的部分村寨以及凯里市舟溪镇的情郎等地区。 丹寨县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西部,东邻雷山县,南与三都水族自治县相连,西与都匀市接壤,北抵凯里市,西北与麻江县隔清水江相望。地处云贵高原南缘的斜坡地带,属北亚热带性湿温气候,溶岩地貌发育,形成峰峦竞秀,溶洞奇特、河谷深切、林木丰茂的景观。 翻鼓节的故事传说 翻鼓节跳木鼓舞有这样一个传说:很久以前,每年正月,人们都要上九重天和祖宗一起过节,吹芦笙跳木鼓舞十二天才回来,这样祖宗们才快乐。后来出现了很多的妖魔鬼怪和害虫作恶,人们被灾祸病疫、饥荒闹的不得安生,还发生了虎妖趁大人上天踩鼓时来吃掉小孩的悲剧。氏族长老告当向祖宗诉说请求帮助。 天上的祖公就将威力无比的木制天鼓,送给他带回凡间镇妖驱邪。天鼓有有九庹长、七抱粗,告当他们扛也扛不起、拉也拉不动,他们在众多鸟兽帮助下,想方设法把天鼓移到天河里慢慢拉回家乡。 等拉到寨边的河滩上时,已是农历二月第一个猪(亥)日了。乡亲们架起天鼓,咚咚咚地敲起来,妖魔鬼怪害虫们立时死的死逃的逃。人们高兴得接连跳鼓唱歌欢庆了三天,还把祖宗也从天上请下来,与子孙后代们一起饮宴同乐。祖公临走时,吩咐把鼓藏进山洞中,每年二月都要翻出来敲一回,跳木鼓舞一天,就会吉祥平安。这年果然风调雨顺,万物繁荣,五谷丰登,人畜兴旺。 九月秋收结束,乡亲们为了感谢祖宗保佑他们获得了丰收,又隆重祭祀祖宗,过节一天。从此兴起了每年二月和九月的翻鼓节。由于天鼓太大太重,翻鼓进出山洞很不方便,后来人们就改制为小木鼓,也不再藏于山洞,而是放在家中了。鼓头为了去抓鱼祭祀祖先,要翻过好几座山才到自己家的田里抓到所需的鱼。 丹寨苗族翻鼓节 苗族翻鼓节内容为祭鼓、宴亲友、跳踩鼓舞、斗牛、斗鸟、唱情歌等活动,时间三天。第一天清晨,各家蒸糯米饭、杀公鸡、煮鱼、炒肉,在桌上或簸箕内摆上糯米饭、甜酒、鱼、鸡、肉等祭品,烧香纸,酹酒掐食祭鼓(即祖宗)。鼓头家里,把同样的祭品摆在木鼓前,鼓头身穿缎长衫,头戴已抽掉粽粑叶只剩竹篾骨架的斗笠,率参加祭鼓的人站立,鼓头念祭祷词,烧香纸酹酒掐食祭木鼓,鼓头口含酒水喷洒木鼓三次,然后用鼓棒敲鼓数下,仪式结束。 接着各家与来客共同饮宴。下午约3时,出鼓,即把木鼓由家中抬到寨脚河沙坝的踩鼓场架起,咚咚达达地敲响起来。此时,踩鼓场上,首先由本寨的姑娘和小伙子们出场,围成圆圈,随着鼓点跳起舞来,然后客寨来的青年男女们才参加进来。欢跳到天色黄昏,便收鼓回寨饮宴。 第二天中午,踩鼓场上人山人海,热闹非凡。连旁观的中老年男女、少年儿童也情不自禁参加进去,舞者多时,围成里外数圈。人们就这样畅快淋漓地跳舞,日暮方散。第三天,年轻的小伙子、姑娘们在村寨附近成群结队地“闹冲”对唱情歌,谈情说爱。 苗族翻鼓节跳的是木鼓,跳木鼓的来源,据流传在黔东南地区及丹寨县内的苗族古歌中记述,人类的始祖曾在“耶岛别兴”地方造成九庹长,七抱粗的鼓。因鼓又长又大,跳鼓人的衣裙常被勾挂撕破,后来才将鼓锯短成九截,分给9个人,每人分得一庹多长。分好后,其他人在划船过河途中漂失了,只有苗族仍然保留。 分鼓时,汉人忙去做生意,来迟了,只分得榫头制成的腰鼓。”所以,现在苗族的木鼓有一庹多长,汉族的腰鼓才有一卡多长。古歌中特别提到:“苗、汉等人共同分鼓,及汉人经商做生意”等,这些传说使得苗族翻鼓节重要的具有历史研究价值。 据苗族老人用口碑家谱推算,苗族翻鼓节的主要传承人有:鸟到、勾鸟到、纳勾鸟、虾纳勾、扬虾纳、宜斗扬、舍宜斗、记舍宜、啥记舍、秀啥记、留秀啥、替留秀、宜替留、留宜替、里留宜、田国朝、田井明、田如胜等。 苗族翻鼓节是古老的民族传统节日,无论过去或现在,对苗族历史社会发展都有深远的影响,在区域内同时居住着汉、苗、水、侗、壮、布依、彝等18个民族,在这些民族之间,生活上相互依赖,物资上互通有无,文化上互相影响,但唯有苗族过苗族翻鼓节。 苗族翻鼓节内容为当年开春 “动土”干农活前举行的祭祖仪式,节后,当地禁止吹芦笙娱乐,连笙管也要用棉花团塞住,以防风吹自鸣,所以节日又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特征。 |
上一篇:重拾旧忆好时光,从江老人节下一篇:藏在岜沙苗寨的七夕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