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湾苗寨有一个美丽的传说。 相传很久以前,寨边的河流涨大水,有三条鲤鱼相邀从源头顺河而下游玩,口渴了,便到处找泉水喝。游到大湾村时,正好有一股清泉汩汩涌出,三条鲤鱼争先恐后游进喝水。这里的泉水甘甜,水草丰美,鱼虾成群结队游来游去。三条鲤鱼在这里嬉戏打闹,不知不觉洪水渐渐退去,当它们醒悟过来时,洪水已经消去了一大半,两条小鲤鱼挣扎着爬出“撮箕”口,游回了大河;一条回到上游的张家沟,一条往下游到了龙塘,剩下的一条大鲤鱼无法掉头,就永远地留在大湾的“撮箕”里,最后化作一座山,即鲤鱼山。 据说,解放前,大湾百分之六十是略有田产的地主,就是托这座鲤鱼山的福。 远古传说为苗寨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沧海桑田,斗转星移,如今的大湾苗寨更是令人心驰神往。 大湾苗寨是贵州少数苗族“大杂居、小聚居”的典型代表,聚族而居,很少有杂姓,为一族一村。据统计大湾苗寨现共有125户,总人口625人,其中“滕”姓占90%以上,其他杂姓都是解放后搬迁户或者上门户。 关于“滕”姓家族的来由有这么一个说法,相传早在明代初期,隔壁村寨有个长工名叫滕启昌,从湘中迁徙而来,此人为人忠厚朴实,放牛时无意间来到了大湾这块风水宝地,这里水草丰富,牛羊吃饱了都眷恋着不想回去,无论主人怎么赶,牛羊走到半坡就折回去了,于是乎,滕启昌便在这里建起了房子,开荒耕耘,娶妻生子,安家扎寨,繁衍生息,经历数百年风雨沧桑形成现在这个一个偌大的寨子,而现在大湾村名的祖坟就在寨子背后的小山顶上。 故人具鸡黍, 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 青山郭外斜。 来到村里,沿着古老的青石台阶进入寨中,热情好客的苗家姑娘端上一碗米酒,让人甜在心头。 夕阳、炊烟、古井、古树,置身其中,另有一番别致的景观。行走在干净的石板上,聆听鸡鸣狗叫,心灵得到净化。 大湾苗寨的吊脚楼建筑很有名气:通常是一户一栋,随山就势,依地而建,造型奇特,变化多端,别具匠心;一字型、七字型、凹字型、凸字型、四合院等错落有致的单体民居建筑,相映成趣,和谐自然。放眼望去,整个苗寨吊脚楼鳞次栉比,别有意趣,像一座黔东苗族建筑文化的活态博物馆。 漫步苗寨,会想起许多的事,远的,近的,书上的,传说里的。置身其间,又可以什么都不想。 坐下来,用眼睛看,用心听。沿着脚下的青石台阶,慢慢地走,细细地听,你能听到苗寨的脉搏和心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