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绣黔东南— 民族原生态 — 魅力黔东南— 大美黔东南

您的位置:黔东南新闻> 要闻>内容

振兴农村经济的深刻的产业革命——"扶贫菇"让村民脱贫有盼头

2018-4-19 09:55| 发布者: 旅游指导| 评论: 0|来自: 黔东南微报

摘要: 剑河县岑松镇出了沪昆高速公路剑河县岑松镇收费站,沿着河边乡村公路驱车大约二十分钟,很快就到达剑河县岑松镇屯州村干俄组,一排排白色大棚在阳光下格外惹眼。走进白色大棚边的一块空坪上,几十个装着菌子的灰色篮 ...
剑河县岑松镇


出了沪昆高速公路剑河县岑松镇收费站,沿着河边乡村公路驱车大约二十分钟,很快就到达剑河县岑松镇屯州村干俄组,一排排白色大棚在阳光下格外惹眼。


走进白色大棚边的一块空坪上,几十个装着菌子的灰色篮子散放在上,一群妇女们在把篮子搬上手拉小拖车。


在简易工棚的白色墙壁上,悬挂着一块白色的记录牌,上面写着一行行黑字:
“今日到菇情况:太拥镇 6.5吨,革东镇 7吨,岑松镇 6吨,磻溪镇0.75吨,南加镇 5.5吨,敏洞乡 4吨......今日发往重庆8吨,深圳8.5吨,贵阳7吨......”


剑河县产业办负责人介绍说:“这是我们剑河县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新引进的食用菌种植基地,这个时候正是基地出菇的好时节呢。”贵州剑河珍源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程诚前来打招呼,记者便跟随他走进菌棚参观,大棚里温暖湿润,菌香扑鼻。


据程诚介绍,为助力精准扶贫,从去年开始,珍源公司根据岑松镇贫困户的意愿,按照“公司+基地+政府平台公司+合作社+贫困户”的模式进行产业扶贫,首批精准扶贫33户。在扶贫过程中,珍源公司提供原料和技术支持,村民只需细心看护就能取得收益。待条件成熟后,公司还将逐步扩大生产规模,带动更多村民增收。程诚说:“贫困农户在我们这里领种食用菌的同时,还要定期进行技术学习。与其他农作物相比,菌类种植后期管护特别简单,只要保持好温度、湿度,每天早晚浇一遍水就行,技术简单易学。”


在菌棚旁边的车间里,一群妇女在忙着给刚收上来的大球盖菇去泥分拣。“去年6月建成种植基地以来,我就到这里来上班了。家里有两个孩子在上学,大的上大学,小的上初中,光是生活费一个月就需要一千七八,我在这里上班每个月有3000元钱左右的工资,基本上能保证两个孩子上学读书的费用。”说起能在家门口挣钱的好处,“因学返贫”的贫困户杨通群十分满足。“现在,很多村民通过土地流转、进棚务工、入股分红等增加了家庭收入。”剑河县产业办负责人介绍说,当初流转土地建大棚时,一些群众不理解不支持,给群众做工作花费了不少精力。如今,仅仅大球盖菇项目已建成51.4亩的食用菌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就提供160多个就业岗位,不少村民都尝到了发展蘑菇种植的“甜头”。


食用菌生产具有“不与农争时、不与人争粮、不与粮争地、不与地争肥”的优势。以种植2000袋食用菌为例,以高低架码放种植仅需占地30平方米左右,一年的收益可达10000元。同时,为保障产销渠道畅通,珍源公司还与种植户签订了保底收购价,确保种植户的收益。“有了这些‘扶贫菇’,我们就有信心脱贫致富。”在基地干活的妇女王美英告诉记者,家里打算领种2000袋食用菌,村里还有不少人也有种植意愿。


剑河县在“一减四增”农业产业机构调整中,小蘑菇成了农民脱贫致富的“顶梁柱”。从起步到发展、提升,剑河县食用菌全产业链发展态势已逐渐明朗。目前,剑河计划投资3.2亿,建成年产菌种8000万袋,菌棒2亿棒,辐射带动食用菌产业从业人员10万人,解决全县4万多贫困人口的脱贫问题,让食用菌成为真正的富民产业。
(舒增付 顾慧明 康莉 欧秀锦)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最新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