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绣黔东南— 民族原生态 — 魅力黔东南— 大美黔东南

您的位置:锦绣黔东南> 传统节日>内容

榕江打摆寨: 男着花衣祭“娥堆”

2018-7-7 16:33| 发布者: 旅游指导| 评论: 0|来自: 秀美黔东南

摘要: 鲜艳的着装似乎是女人特有的权利,但在榕江县打摆苗寨举行祭“娥堆”仪式时,却是男人着花衣,女人穿戴朴素。这独特的民俗源自遥远的母系氏族社会,距今少说也有3000年历史。祭“娥堆”古色浓郁的母系文化,让许多学 ...

鲜艳的着装似乎是女人特有的权利,但在榕江县打摆苗寨举行祭“娥堆”仪式时,却是男人着花衣,女人穿戴朴素。这独特的民俗源自遥远的母系氏族社会,距今少说也有3000年历史。祭“娥堆”古色浓郁的母系文化,让许多学者感叹不已,再古老的民俗,都能找到传承的痕迹。

苗寨的祈福祭坛
  8月中旬,榕江县古州镇打摆寨的一户龙姓人家,女儿要嫁到外县去了。办“大事”前,家中父母请来寨老,祭祀“娥堆”,祈求女儿平安、家庭安康。
“娥堆”,是位于苗寨中,一个用石头垒起来的圆堆。据82岁的寨老杨老温讲,苗家人自古以来每迁往一个地方,都会在新建寨子中央或地势较高处砌好“娥堆”。他说“娥堆”虽为苗语读音字,但其中的“娥”字,暗示了“娥堆”供奉的是女性先祖。“娥堆”里面埋葬的是女性祖宗穿过的衣裙和戴过的首饰,以庇佑村寨和谐、保护子孙平安。“以前只要打仗,遇到山洪或大旱,还有害虫过多庄稼绝收之时,祖上都会祭祀‘娥堆’祈福,过苗年和吃新节时,我们也要祭‘娥堆’。现在外出的人多了,春节归家时,初一到初三,也会一起进行祭祀活动。”杨老温说。除了公祭外,各家若有大事,也可单独祭祀以求祖先保佑。

    正午,嫁女人家开始在“娥堆”前依序排放供品,有糯米饭、鱼、肉和水果,摆放在宽大的树叶上。祭酒则用蚌壳做成的酒杯盛放。当地人说不清楚为什么盛祭酒要用蚌壳,供品要放在树叶上,只知道这是祖上传下来的老规矩。而据榕江当地学者考证,古苗家住在大江大河大海边,那时成形的碗筷酒杯还没有出现,祖上便用这些物品盛放食物。祭祀依古规,盛放工具保持原貌,意在让先祖能够辨认。
    仪式开始,杨老温指点着嫁女人家,拿来一束糯米草,每根都按一定尺寸折断。之后用折断的糯米草比划身上可测量的骨骼,如腿、手臂、手指等,结束后将全部用于测量的糯米草用红绿丝线扎成一把,插到“娥堆”上。“这些与先祖通联的草把,寨子里的人都很敬畏,没人会去动它,保留的时间越久,祈福的人越能得到更多的庇护。”杨老温说。
旁边观看的另一位八旬寨老龙家岭,用手捏了一把胡须,眯着眼睛说:“你们来的时候不巧,个人祭祀场面太小,过吃新节时,场面才叫热闹。”据老人家介绍,全寨祭“娥堆”时,有专门的祭师主持仪式,一正四副,五人组织挑选出来的12名青壮男子一排站定,寨中其他男女老少则围在外圈。祭祀开始时,寨边或者鸣枪、或者燃放炮仗,意在唤醒沉睡的先祖,起来享受祭品,赐福子孙。祭词念诵完毕,芒筒、芦笙一齐高奏,姑娘们和小伙子们翩翩起舞,全寨老小尽情欢歌,祭祀进入高潮阶段。

打摆苗寨建寨已久,寨中的“娥堆”,已经上了年份,表面厚重的青苔,彰显着它的岁月悠长。据杨老温介绍,寨中“娥堆”在他爷爷辈就已存在,至少建于清朝。每年吃新节,全寨人参加祭“娥堆”,形式最隆重热闹。2010年,打摆苗寨曾遇旱灾,当年收成不好。次年还算风调雨顺,稻谷高产。那年农历七月吃新节,寨民为庆祝丰收,同时为向老祖宗祈福,保佑他们每年都能有个好收成,举行了隆重的祭“娥堆”仪式。许多村民还将出嫁的女儿、外出务工的孩子叫回来,上千人围在“娥堆”旁祭祀,鞭炮齐鸣,吸引了附近寨子居民前来。大家一起饮酒跳舞,歌唱至深夜方才结束。
    在榕江稍有年份的苗寨中,都有自己的“娥堆”,同样一年接受或大或小的多次祭祀,历久如初。

男子祭祀女人围观
  在杨老温眼里,流传下来的祭“娥堆”的习俗,至今并未有明显改变,一直都是男子唱主角,女人只能在祭祀圈外围观,不能参与。“你看雀鸟鲜艳的,是雄性,人则恰恰相反,打扮得好看的衣着华丽的,都是女性,在我们祭‘娥堆’时,恰恰又倒了回来,穿上靓丽盛装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却是男人。”杨老温说。榕江民俗学者朱法智介绍,祭“娥堆”自古就有,一直在榕江苗寨流传,只是榕江苗族因支系不同,祭“娥堆”的形式略有区别。但有共同点,就是祭祀时,精心装扮的都是男子,女子穿着如常。其他盛大节日,也同样是男子着盛装,区分只是各支系盛装男衣的华丽程度不同。
关于男衣着盛装的缘由,榕江苗学会曾组织成员、专家讨论,一致认为正是古代苗族有此习俗,后人为了使“娥堆”供奉的女性先祖高兴,就让参与祭祀的男子穿上花衣。而至于参与祭祀的为何全部是男子,苗学会学者龙安吉认为,是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转变后,男女地位的轮换所致。

    史学家考证,距今约四五万年前,中国已经进入母系社会,而过渡到父系社会,不过是四五千年前的事。一路迁徙到贵州的苗人,其社会进程相比中原地区要缓慢,进入父系社会的时间稍短。但据学者推测,也有两千年以上历史。地位虽然轮换,子孙对先祖的尊崇没有改变。榕江苗学会多位专家认为,打摆苗寨祭祀女性先祖的“娥堆”,有力证明了母系社会对这个民族的影响,寻求至高无上女性先祖保佑的祭祀仪式,也印证了母系习俗在这个族群中的惯性流传。祭祀时男子着花衣的证据,因具有浅显明了的女权族规特点,更是让省内外民俗专家对这保存完好的古远习俗激动不已,认可了榕江苗学会关于祭“娥堆”是母系氏族遗风的推断。
    而对于祭“娥堆”时男性先祖的缺位,从杨老温介绍的祭祀全貌可窥端倪。他们不是缺失,而是另有祭坛。祭“娥堆”前,各家还要另供家神。从山上连根挖回一株枝繁叶茂的青竹,放在堂屋的中柱脚下,用竹篾围住,就成家神。这个主祭前的家祭,实为弥补男性先祖,让如竹子一样坚韧挺拔的父辈,也要享受子孙的敬意。
    “苗家人之所以为苗家人,有些东西一定会坚持下去,祭‘娥堆’的习俗,即便是几岁大的娃娃都从小耳闻目睹,我相信后人肯定会将这个古老习俗传承下去。”杨老温说。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最新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