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村寨很特别,寨名叫“巫泥”
巫泥位于剑河县柳川镇北面25公里,坐落在一个山岭坳上,坐西朝东,海拔高度为945米,距县城30公里。 全村360户1000多人,均为苗族,主要有杨、刘、张、邰、朱、万等6个姓氏。村寨建筑及周边环境的传统风貌完整。 村寨四周参天古木,叠叠成林,寨边层层梯田,掩映林中,远望如蛟龙盘旋,极有画境,清代以来,没有发生过重大火灾。 历史渊源:相传,古代巫泥是一片大森林,有两个从远方来打猎的人,在这一带看上两位农家姑娘,结为夫妻。 这两位猎人观巫泥风水,觉得地形神奇,龙脉极好,又有水源,于是便定居于此——巫泥山坳上,后来形成巫泥村。 最早迁徙到巫泥村的是杨氏,张、刘、邰、朱、万、徐氏依次迁入。乾隆年间,巫泥是有50户的村寨。 据乾隆《清江志》记载:乾隆2年(1737年)境内柳落塘设塘驻兵,巫泥(时称翁宜)等寨属牙磨土千总管辖。 民国《剑河地名志》记载,民国33年(公元1944年)编整保甲后属岑松乡管辖,还是周边几个寨子的集市所在地。 历史名人:杨报又两,男,苗族,生于光绪年间。七岁被汉族人收养当牵马奴,其母为附近村寨六府村刘氏。 因勤奋好学,聪明过人得到了财主的培养,送进学堂,后当上镇远州州长,回乡考察时提出了:“巫泥六府,田高水矮,久历十三弯,马跑十三天,有水都不够猫喝,免收粮税!” 使巫泥村一带百姓免收粮税,深受世人爱戴。 文化特征:巫泥95%的民居为传统木结构建筑,悬山顶,大部分为小青瓦盖顶,少部分为杉木皮盖顶,多为两间或三间两层楼,临街面建有美人靠廊或走廊,置有花格窗; 传统节日:二月二祭桥节、鼓藏节、招龙节、三月三清明节、三月粑节、端午节、过戊、重阳节、十月苗节(头卯)等。 巫泥苗族情歌、酒歌、古歌已有千年历史,尤其古歌“记录”着苗族从东方到当地的迁徙过程以及人们安居乐业场景,是世代传唱的民间文学与民间音乐形式,深受人们喜爱; 传统习俗和传统技艺传承完好,每家都有木制织布机。闲时,苗家妇女或纺丝织布,或刺绣做衣。 巫泥作为清代形成的传统村落,承载着农耕文明的文化遗产,是剑河苗族传统文化保存较为完好的村寨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