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绣黔东南— 民族原生态 — 魅力黔东南— 大美黔东南

千年侗歌里的恬淡——堂安侗寨

2018-7-19 11:58| 发布者: 旅游指导| 查看: 1066| 评论: 0|来自: 秀美黔东南

摘要: 据说,那是一个“梦里才能到达的地方”,走进堂安,就像穿越到了另一个世界。堂安侗寨的鼓楼、戏楼、吊脚楼民居、石板路、古幕葬群、古瓢井以及水碾、石碓、纺车等古朴典雅的实物,每个角落,都蕴藏着深厚的侗族文化 ...

据说,那是一个“梦里才能到达的地方”,走进堂安,就像穿越到了另一个世界。堂安侗寨的鼓楼、戏楼、吊脚楼民居、石板路、古幕葬群、古瓢井以及水碾、石碓、纺车等古朴典雅的实物,每个角落,都蕴藏着深厚的侗族文化内涵。

堂安位于肇兴以东7公里的山腰上,是一座只有160多户,800多人口的侗寨,是中国和挪威合作建立的世界上唯一的一座侗族生态博物馆。

从山巅俯瞰堂安,错落的板栗红木板撑着吊脚楼毗邻生辉,似还原远古的苗疆。山石铺成的石路一梯一梯蜿蜒,从鼓楼门前,从侗屋后墙,从屋檐的高处伸向崇山深处,和山底延生而来的梯田,还有山脊,一道组构成山的韵律。堂安三面环山,另一面是空旷的梯田。山腰间的民居依山就势,悬空吊脚,井然有序。寨中的鼓楼、戏楼与歌坪形成三位一体。寨内小径曲曲,四通八达,所有信道均用青石板墁地。出寨子的九条路口,都建有寨门。寨中还有禾晾、谷仓、水碾、石碓榨油房、鱼塘、井亭、祭萨塘等建筑物以及一块墓地,有坟十余座,多为清代所建。

“侗寨有三宝,鼓楼、大歌、风雨桥”,堂安也不例外。而堂安,还有另外“两宝”也令人称奇,这就是堂安寨的母亲井——瓢井,以及堂安梯田。鼓楼上坎有一处清泉,冬暖夏凉,四季长流。瓢井是用来盛泉水的石斗,由青石打造,由于其左右各有一凹槽,形似木瓢而得名。据说正是因为有这股泉水,才有了堂安,要知道生活在堂安这样海拔935米的高坡上,没有水将意味着什么。瓢井的水清洌甘甜,不仅寨子里的人喜欢喝,就是7公里之外的肇兴人也常常来这里挑水。

从肇兴到堂安的路上,漫山遍野,除了森林,到处都是风景入胜的梯田。春季,盛满泉水的梯田像一面面镜子,映出堂安的蓝天和白云,以及堂安的青山。日光照下来,从各个角度看过去都有不同的美。夏季,满山坡翠绿的秧苗绿油油一片,有蝴蝶和蜜蜂飞过,有鸭子在田间嬉戏。秋季,满眼都是金黄色的稻谷,微风拂过,那是真正的风吹麦浪。冬季,则别有一种山寒水瘦的意境。总之,无论是哪个季节,这万顷梯田都令人流连忘返。

堂安梯田还有一个特别之处。别处的梯田大都是泥土所筑,而这里却是用石头堆砌而成。大概是因为这里山形较陡,加上山中石头较多,难以平整土地,所以只好垒石填土为田。然而,建石砌梯田是很讲究的,据寨子里的老人说,用石头砌田,不能人多,只能一个人干,人多了,田砌不好,会垮。于是,堂安的后山上留下了一个长城般的石砌梯田,也留下了一段传奇:清光绪四年,已有61岁高龄的堂安鬼师潘传大,毅然放弃已从事多年的鬼师职业,决心为后人造一块好田。从此,他12年如一日,吃住都在山上,孤身一人挑石上山,终于在他73岁那年完成了这块长约150米、最矮处1.5米、最高处5米多的梯田杰作。如今,100多年过去了,“长城梯田”仍然屹立在这里,向游客们展示着侗族人民精深的稻作文化和不屈服于恶劣生存环境的奋斗精神。


堂安在山坳上,堂安在山腰里,堂安在盘桓的公路上,堂安在千山万壑阶梯般的稻田里,堂安在一片红彤彤的夕照里,堂安在清晨的第一束光晕里,堂安,在时光里。农耕的恬淡,千年的侗歌,堂安,一朵绽放在高原的农耕文明之花,清馨着黔山大地。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最新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