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贵州省黔东南州锦屏县的茫茫林海中,有一座明代军事城堡——隆里古城,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形象布局,犹如镶嵌在黔东南高原大地上的一颗明珠,正散发出夺目的光彩。隆里古城是明朝遗存的军事城堡,现完整保存着明清时期的规划布局和居民建筑。 古城远远望去,稻田芬芳,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色。因为古城地处山间盆地,四周群山环抱,城外绿水相拥,小桥流水,是贵州高原地区不可多得的江南水乡景色。 隆里古城的街道20余条,有着明显的东西轴线及中心结合点,城内以千户所衙门旧址为中心,往东西南开三条主街,形成丁字街道结构作为主要轴线,重要的衙署等建筑坐北朝南,同时与城防体系的构筑紧密联系,具备较强的安全性。 隆里的建筑多为徽派建筑,城内居住多为明代“调北征南”事军人的后裔,以”坡屋顶“为主,房屋之间翘起的隔火墙因形似马头,也俗称”马头墙“,房屋色彩以黑、灰为主调,当地称为窨子屋,门前为青石台阶,寓意“平步青云”,两侧是护座石,门框上方是匾额,彰显着主人的群望、名望、和家风。 城中不开“十”字,缘由还因“十”与“失”谐音,作为军事城堡,其为城的禁忌,而开“丁”字,寓意“人丁兴旺,城池永固。城中的三条主街又分出六条巷道和九个院落居住区域,此正为当地称的“三街、六巷、九院子”格局。 隆里花脸龙的起源,是从宋朝宋太祖赵匡胤建功立业后“蓝季子会大哥”(又名“戏皇嫂”)一则戏的传统故事演化而来。隆里民间花脸龙自北宋以来,已有1000余年历史,经过长期的发展演变,明代屯军时由隆里先民带入隆里,清代臻于成熟,传承至今。 隆里自古为一方富庶之地,钟灵毓秀,人才辈出素来重文化教育,有耕读并举的传统。隆里是唐代诗人王昌龄贬谪之地,他在龙标尉创办书院,传道授业,被尊为“王状元”。 隆里古城民居的门楣上一直延续着门第文化对宗族起源、父辈名望与家风的敬仰。三槐第、五柳堂、关西第等分布于隆里古城的大街小巷,这是目前在全国各地较为罕见的文化现象,但在隆里被完整的传承下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