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锦绣黔东南>内容
走过最长的路不是套路,是苗家吊脚楼下的山路
摘要: 不论是否情愿生活一直在催促我们向前在充满钢筋与混凝土的世界久在樊笼里的人们似乎更渴望复得返自然来贵州,总有那么一个点不图以名扬世界却总会默默的打动你那依山而建的吊脚楼是苗族远古历史的见证贵州印象。图源 ...
不论是否情愿 生活一直在催促我们向前 在充满钢筋与混凝土的世界 久在樊笼里的人们似乎更渴望 复得返自然 来贵州,总有那么一个点 不图以名扬世界 却总会默默的打动你 那依山而建的吊脚楼 是苗族远古历史的见证 贵州印象。图源:yidianzixun.com 苗族是历史十分悠久的民族。吊脚楼是苗族传统建筑,是中国南方特有的古老建筑形式,楼上住人,楼下架空,被现代建筑学家认为是最佳的生态建筑形式。黔东南州苗寨众多,是苗族吊脚楼的主要分布地区之一。 从历史来看,苗族的建筑文化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今天依然有许多原始的古苗寨还遵循着古老的生活方式和修建建筑的技艺。今天,让我们去聆听苗族吊脚楼的故事。 苗族吊脚楼 古村寨的选址是建设村寨的重中之重。民间谚语说道:“客家住街头,仲家住水头,苗家住山头”。有的苗寨设于山巅、垭口、悬崖等险要之处,居高临下,可退可守。苗族在历史上总是被驱赶,因此一步步被“逼”得住上山头。 苗族吊脚楼。图源:naic.org.cn 苗族村寨大多居住在高寒地区,山高坡陡或依山傍水,开挖地基极不方便,再加上天气阴雨多变,潮湿多雾,砖屋底层地气很重,不宜起居,因而构筑这种通风性能好的干爽木楼,即是“吊脚楼”。 苗族吊脚楼是干栏式建筑在山地条件下富有特色的创造,属于歇山式穿斗挑梁木架干栏式楼房。 三间两磨角,五柱丈八八 看着像黑话,其实这是苗居最尊贵的建筑形式。涉及到建筑的间数、高度与结构。苗族民居多为一字形,三间很常见。三间即三个开间,并排的三间房屋。四排屋架即得三间。磨角就是半屋。因上部屋顶接正面屋坡转到山面而得名。 在不同的苗族地区,磨角也被称为偏厦、耳房、厢阁、迭落等。当三间为正房时,可左右各带一个磨角,或仅带一个磨角。苗族民居山面,有五根柱子承重的称为五柱。 五柱四瓜带夹柱木构架示意图 苗族吊脚楼构架的基本形式是五柱四瓜或五柱四瓜带夹柱。丈八八是民居的高度。若是财力雄厚,则能将房屋修建得又严整又气派。 依山半边楼 依山而建的吊脚楼,常常修建在分层砌筑的石台上。在地基处理时,用大的石块将坡地、陡坎甚至峭壁选取坚实平整部分辟为地面,其余设置吊脚柱。 一般以中柱为界,地基在纵向分为两台,长柱立在较低的前台,短柱立在较高的后台,楼面比例可以随意调整变化。 图源:21mould.net 因此,房屋一部分是架空的。这样就形成了灵活多变的半山楼。半山楼形态多变,节材节地。苗族建筑最大的特点是它的歇山顶,苗族建筑的歇山顶体现了远古时期歇山顶的风貌。 图源:ijia360.com 此外,有的人家专门在第三层设置“美人靠”有人说,“美人靠”是供青年姑娘瞭望及展示美丽,以便和苗家阿哥建立初步关系。 下养上储,人居其中 许多吊脚楼分三层。下层圈养牲畜、家禽,堆放柴草、农具等,空间低矮。中间层为全家活动的中心。堂屋用于社交和起居,退堂是卧室的部分。第三层主要是储藏空间,也有辟其一二间做客房和女儿卧室的。两个山面通常不封闭,因而第三层能自然通风。 图源:mnw.cn 房屋材料各地不同。黔东南苗族地区木材较多,所以木房、瓦房较多,草房土墙房较少。 (来源:药王爷说苗药) |
上一篇:云上苗寨的“叮当”声 ,控拜苗寨下一篇:锦鸡美在羽毛,苗女美在银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