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绣黔东南— 民族原生态 — 魅力黔东南— 大美黔东南

您的位置:锦绣黔东南>内容

锦鸡美在羽毛,苗女美在银饰

2018-12-10 10:24| 发布者: 旅游指导| 评论: 0|来自: 秀美黔东南

摘要: 苗族妇女参加迎接远方客人的到来参加节日活动配带的银饰喜事聚会的苗族妇女苗乡俗语说:锦鸡美在羽毛,苗女美在银饰。当你在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黄平县的苗乡村寨行走时,无论是在人头攒动的集市,或是在石板 ...

苗族妇女参加迎接远方客人的到来
参加节日活动配带的银饰

喜事聚会的苗族妇女

苗乡俗语说:锦鸡美在羽毛,苗女美在银饰。

当你在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黄平县的苗乡村寨行走时,无论是在人头攒动的集市,或是在石板铺路的村巷、山道,都会有三三两两的苗家妇女、戴帽(少女)穿着由花边和银饰镶成的民族盛装映入你的眼帘,特别是那满身银光闪闪、环佩叮当的银饰,一定会令你的眼睛为之一亮,成为吸引人们眼球的一道亮丽的风景。

黄平县苗族妇女酷爱银饰,如果你到集市赶集、婚丧嫁娶、节日聚会芦笙歌舞的地方,苗族妇女服饰特别是配上银饰就成为人为打造的一道亮丽人文景观。

关于苗族银饰,据有关史料记载,自秦汉以来,苗族的银饰文明得到一脉相承,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苗族金银神话的诠释,如苗族古歌流传中唱的在《仰欧桑》这路歌中,塑造了一个十分漂亮的美女人物仰欧桑(人名),也提到了这位美女本事银饰和穿着。

唐宋时期,苗族银饰是以多、以大、以重为美,妇女戴大耳环,戴银项圈。

明代方志说,苗族佩戴的有金银耳环,富人还戴硕大的项圈,虽承唐宋遗风,却衍生出区别婚否、馈赠定情的功能。

到了清朝雍正年间,苗乡“改土归流”以后,苗族银饰趋向纤细、复杂、精致。

特别是黄平、凯里、施秉一带的苗族妇女银饰更是精彩纷呈,这在青少年苗族妇女身上体现得最为充分。她们常常是头戴银冠、项挂银圈、身穿银衣、腰系银带、手配银镯、脚系银链,以多为美,以重显富。一个盛装的苗家妇女,一般银饰重达十多斤,价值3至4万元不等。
苗族妇女选择苗族银饰品

苗族妇女银饰,除了在众多娱乐场合配带给外人欣赏外,还作为妇女的传家宝一代传给下一代,同时还可以作为货币(纸币)的储存和收藏。假如在古代时期,遇到什么不幸家产败尽,还用来抵押家产或兑换纸币作为创业资金。

小的银镯、耳环又可作为苗族青年妇女送给喜欢的青年男性的定情信物,也可作为妇女一生“长命富贵,驱鬼避邪”的符号标志。

总之,“以银为结,以银为彩,以银为荣,以银为贵”成为苗族妇女区别于其他民族妇女的重要标志。因此,苗族妇女银饰已不是单纯的装饰品,它是植根于苗族社会生活中的文化载体。
苗族妇女参加芦笙会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农村苗族妇女生活水平的提高,妇女配带银饰越来越多,不仅是苗族妇女,其他民族妇女也逐步喜爱,苗族银饰的种类也随之变化,穿金带银的各族妇女成为现代的一种时尚。

在该县享有“天下苗族第一镇”称号的谷陇镇,有一条苗族银饰街,聚焦着40多家苗族妇女银饰加工商店,银饰品种达100余种,平均月销售量达0.2万公斤,年产值达1亿元以上,苗族妇女银饰品成为当地民族文化的一大支柱产业。
苗族妇女参加歌舞表演的服装配带的银饰
图为黄平非物质文化遗产苗族银饰产品销售专店
黄平县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杨万富制造堪称世界最大的苗族妇女银帽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