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锦绣黔东南>内容
改革开放40年 喜看黎平巨变
摘要: 今年是改革开放40年。40年来,我们以自我革新的担当,敢闯敢干的勇气,闯出了一条绿色发展、后发赶超的发展新路,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我们以脱贫攻坚统揽全局,大力实 ...
今年是改革开放40年。40年来,我们以自我革新的担当,敢闯敢干的勇气,闯出了一条绿色发展、后发赶超的发展新路,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我们以脱贫攻坚统揽全局,大力实施“文化引领、开放带动、城乡统筹”三大战略,县委统筹资源向深度贫困发起总攻,全县脱贫攻坚与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侗乡大地成就辉煌,天翻地覆。 新时代东风浩荡,乡村振兴曙光在前 。为隆重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力营造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的浓厚氛围,展示改革开放40年来的发展成就,侗都微信平台、黎平快讯、侗乡网同步开设“奋进四十载·阔步新时代”专栏,带您探寻改革开放地标,重温改革开放往事,聆听新时代改革开放声音,并以此全面激发全力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伟力。今天为您刊发第六集《改革开放40年 喜看黎平巨变》。 逢山开路,遇水架桥,让我们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 黎平县位于贵州省东南角,是贵州东进两湖、南下两广的桥头堡,是拥有600多年历史的文化古城,也是全国最大的侗族聚集地。拥有着区域优势和丰富资源的黎平,在过去长期捧着旅游资源的“金碗”却戴着“贫穷”的帽子。 交通便捷,黎平成为贵州东进两湖、南下两广的桥头堡。 改革开放前,黎平县城内主要街道只有四条,其中长约一公里的东门街就已是当时最长也最繁华的街道了,且县内没有公路,交通极为闭塞。县城人们守着自然资源的“金山银山”,却过着贫困的生活,百姓经济来源大多是自家的“一亩三分地”,“侗寨风情特别美,粗茶淡饭能养嘴。侗族大歌惊天下,兜里无钱怨恨谁?”这首打油诗便是当时人们内心的写照。相比同时期全国县城的整体发展,当时的黎平一穷二白,拿得出手的只有文化。 黎平古城翘街旧景,曾经残破不堪 唐代作为龙标治地的黎平,早早就出现在了王昌龄的《送崔参军往龙溪》里:“龙溪只在龙标上,秋山孤月两相向。”寥寥数字尽现黎平地理位置之美。1934年中央红军在黎平召开了第一次政治局会议,为遵义会议实现伟大转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更是留下了诸如黎平会议会址、红五军团司令部黎平旧址、毛泽东行居和众多战斗遗址、烈士亭墓等红色文化遗迹。黎平是侗文化的发源地和中心,在这里保留着最古老淳朴的侗族文化,是世界文化瑰宝中的一朵奇葩。黎平拥有绿色的自然资源、红色的革命文化资源、神秘的侗文化资源,然而却一直被掩埋在岁月的长河中。 黎平古城翘街新景,如今成为市民游客游玩的红色旅游胜地 1978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过九州大地,万物复苏,呈现出欣欣向荣之景。黎平县城内修建了现在的主街——平街,高楼在街道两旁拔地而起,各种商店、餐饮、旅馆错落有致,一派繁荣景象。2000年省委、省政府实施“县县通柏油路”工程,黎平完全改变了从前交通闭塞的情况,公路四通八达,城内到各乡镇都修建了公路,给城乡往来提供了极大的便利。2005年黎平黎平机场建成通航,给侗家儿女提供了更便捷的通道。2014年,贵广高铁开通,黎平成为西南地区当之无愧的桥头堡。黎平这颗云贵高原上的明珠正冉冉升起。 中国侗年暨第九届黎平·中国侗文化旅游节盛况如锦,展现侗乡黎平文化引领新成就 2004年黎平被国务院命名为“黎平侗乡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被国家林业局列为“黎平国家森林公园”,被贵州省委、省政府列为三个优先发展重点旅游区和七个争创旅游示范县城之一、中国革命老区。黎平的自然文化资源得到了高度重视。在中国地理杂志评选的“中国最美的地方”中,黎平荣获第三名,肇兴被评为“中国最美的六大乡村古镇”。这些都大大提高了侗都黎平在全国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肇兴迷人夜景,成为游客游览、休闲最佳去处 2005年11月6日黎平机场通航庆典11141人合唱侗族大歌,全世界都能听见到了黎平的声音。2009年侗族大歌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侗族大歌走出了国家的大门,唱响维也纳大厅,黎平也因此吸引了更多世界各地的人们来揭开其神秘的面纱。 40年来,油茶产业成为黎平县脱贫致富主导产业 “现在家乡变好了,我就想回家找工作,还能照顾家里老人,挺好的。”刚从广东打工回来的青年杨德雄如是说。改革开放以来,黎平社会经济得到迅速发展,摆脱了半封闭状态,努力将黎平宝贵的自然和文化资源转变成经济优势,发展旅游兴县,众多外出打工的青年纷纷回到了家乡来。现在的黎平,是个既开放又包容的县城,既打开大门将招商和人才“迎进来”,又鼓励本土特色产品努力“走出去”。 如今,黎平农村道路逐步实现“组组通”,水电通信都有保障了。正是盛夏时节,乡村老人们陪伴着孙辈们在屋内吹着风扇看卡通片,屋外是往来的游人在观赏着别具一格的侗族乡村景色,手机铃声响起是儿女们工作归来归来的消息,想着黎平正撤县设市呢,今后应该会跟随儿女都进到城里吧。这样的美好场景,40年前的黎平却是无法想象得到的。 绿色产业成为群众增收主引擎 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近年来黎平在保护生态的条件下,用文化搭台,旅游唱戏,努力打造精品旅游线路,肇兴侗寨、古城翘街、八舟河康养度假区成为推动旅游的三台发动机。2018年,肇兴作为春晚分会场,以热情好客的侗民族形象、动听的天籁之声亮相于全世界人民面前,书写了侗都黎平·颐养胜地的美丽篇章。 多彩的民族文化,让世界看见黎平 回顾改革开放40周年,黎平这座古城一路走来,书写了太多太多的发展篇章,黎平熠熠生辉的光景更是56万黎平人民凝心聚力创造出的奇迹。现在,黎平各族人民正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大力弘扬“团结奋进、拼搏创新、苦干实干、后发赶超”的新时代贵州精神,和“敢闯新路、敢于突破、敢于胜利”的黎平会议精神,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同步小康,奋力开创“百姓富、生态美”的侗都黎平新未来。 巨变中的黎平县城,宜游宜居宜业,市民获得感、幸福感满满 (龙科蕾) (来源:黎平宣传部—侗都黎平) |
上一篇:锦鸡美在羽毛,苗女美在银饰下一篇:尊敬的各位游客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