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绣黔东南— 民族原生态 — 魅力黔东南— 大美黔东南

您的位置:锦绣黔东南>内容

榕江摆贝苗寨

2018-12-27 10:47| 发布者: 旅游指导| 评论: 0|来自: 秀美黔东南

摘要: 人文历史根据记载,摆贝的苗族人都是从外地迁入的。汉代时,居住在武陵地区的苗族南下进入广西,其中的一部分沿都柳江进入榕江,分布于全县各地。明代时,广西大苗山苗族继续沿都柳江北迁,居住在月亮山一带。到了明 ...
人文历史
根据记载,摆贝的苗族人都是从外地迁入的。汉代时,居住在武陵地区的苗族南下进入广西,其中的一部分沿都柳江进入榕江,分布于全县各地。明代时,广西大苗山苗族继续沿都柳江北迁,居住在月亮山一带。到了明代中叶,杨姓、龙姓、潘姓等才分别从江西朱市巷与湖南迁入本地。杨姓和潘姓是寨子里的大姓。杨姓的祖先杨老老更因其英勇善战被尊为苗王。如今寨子里的苗王是杨写巴,寨民们亲切的称呼他为寨老。70多岁的杨写巴从18岁起就开始在摆贝当干部,他虽然没有文化,但凭借着公平、仁义的处事原则和正直、刚毅的人格魅力成为寨子里的无尚权威。

聚落特色
摆贝是月亮山麓最古老的苗寨之一。位于县城南面54公里的半山腰上,全村350多户1700人。摆贝苗寨历史悠久,具有古朴、浓郁的民族特色和丰厚的民族文化底蕴,村民的节日盛装百鸟羽毛服由羽毛裙和花衣组成,服饰色彩艳丽,图案奇特,刺绣工艺精细,羽毛裙和花衣都以家织土布为底,绣有平花,其胸兜、围腰等部件多绣各种花鸟、虫、鱼、蝴蝶等动物图案;而衣或裙脚吊满白羽毛;该服饰专为祭祖活动(即“鼓藏节”)和跳芦笙舞所用。中央电视台鉴宝栏目鉴评一件达60万元,因此,百鸟羽毛服被誉为“穿在身上的史诗”、“服饰活化石”。


这里的苗家人仍然过着他们自己传统的节日,“吃新节”、“苗年”和“鼓藏节”。“鼓藏节”是苗族最隆重、最古老的传统祭祀祖先的节日,又称为“祭祖节”、“祭鼓节”、“鼓社节”,每十三年过一次。节日里,苗家人跳“芦笙舞”、“古瓢舞”、“木鼓舞”、“铜鼓舞”这些至今还流传下来的传统民间舞蹈时,都穿着节日盛装,沿袭古老的“行歌坐夜、火塘对歌”、“木叶传情”的恋爱习俗风情。摆贝苗族不仅有保存完好的原始古朴的民族风情,而且还传承着精美的剌绣和蜡染工艺,有罕见的苗王古墓(苗族自古未建墓)以及长廊干栏式吊脚木楼,寨子座落在四面青山环绕,古树林立的半山腰上,寨边有“鼓藏场”、“斗牛场”、“芦笙坪”、“苗王古墓”等人文和自然景观。因此,这里被许多专家和学者称为“露天的苗族民俗博物馆”。


风俗习惯
摆贝是一个与自然为伍,与神灵为伴的村寨。摆贝人崇拜自然,信奉神灵。在摆贝,家家户户都爱在门口挂牛角,那是祭祖用过的,据说可以保佑平安;门前挂着的狼鸡草,是用来驱鬼避邪的;有的人家在门板上刻着走兽,瓦顶上雕着莲花和石鸟,这绝不仅仅是装饰,它体现了摆贝人对远古文化的遥远记忆和诗意想象。寨子里还有一块神秘石碑,上面镌刻着"朱"字、女阴、太阳等符号,传说这是朱元璋时的遗物。 摆贝人的主食是米饭,平常吃的菜通常是白菜蘸辣椒水,生活是很清苦的。在摆贝,牛是家庭的主要财产,猪是家庭的主要经济来源。从炖肉锅旁边热气腾腾的猪食盆就能看出,猪在摆贝人生活中的重要位置。

蜡染工艺
摆贝的服装多采用蜡染工艺,画蜡画是蜡染工序中的重要步骤。摆贝女子们,以苗家自制的土布为底料,以龙、鸟、虫、鱼等为原型,制成的蜡染除了用于服饰之外,还可以做成节庆游行时高举的幡旗。如今,心灵手巧的摆贝女子们对这门古老的技艺做了许多新的探索,她们还将蜡染做成各式各样的小手工艺品卖给过往的游客,一个小布包就能卖到30元。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