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桥苗寨:探秘举世无双的水上粮仓
雷山大塘镇,位于县城南部,距县城12公里,炉榕,丹雷公路穿境而过。大塘风景秀丽,民风古朴。大塘有几大秘笈很惹人喜爱,那便是新桥的“超级短裙苗”、“水上粮仓”,掌坳村的“铜鼓舞”,排里村的“芒筒芦笙”、掌批村的被誉为“田坎上的芭蕾”的“扁担舞”,这些都是让游客过目不忘的精华。 不过,最吸引小编注意的,是那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的“水上粮仓”,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它吧 这新桥的水上粮仓,要追根溯源的话便从六百多年前,明朝那年月就有了,目前见到的“水上粮仓”始建于百年前了,为国内独一无二的粮仓。 与“水上粮仓”异曲同工的,还有贵州望谟县油迈乡打寒村竹林边的布依族圆堡粮仓,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 它的诀窍在于粮仓每棵支撑圆柱的顶端,搁放着一块薄薄的光滑的石块,方形的椭圆的都有,有的甚至是整块河滩石,这石块便是对付老鼠的利器,没办法翻越。 另外还有贵州荔波县樟江河畔有一座瑶山,有着古老的瑶族粮仓。 它的秘密在于粮仓底部木板与托起粮仓的木柱的交接地方,每柱各用一个外表十分光滑,高约35公分、直径约30公分的彩釉陶罐倒扣在柱顶部,老鼠除非长了翅膀,也早就败下阵来了。 但新桥粮仓比它们还多了一道屏障,便是有水。 占了天时,地利,人和之便,在寨子中央下方低洼处,有一口面积3000多平方米的水塘,水深约几尺,40多个名花有主,至今都还使用的小粮仓整齐地排列在水塘之上。 粮仓用青石块垫基脚,六个木柱置于石墩上,仓高约三、四米。在距离地面约一点五米处,用横穿枋将六个柱子连起来,再横装楼板及板壁,屋顶用青瓦加盖 粮仓大小不一,每仓面积约15-25平方米,可储粮2000-5000公斤,全部粮仓可容纳上百多吨粮食。需取谷物加工时,用一架木楼梯攀缘上下,极为方便。 水上粮仓分成若干块区域,按仓排位“分割”成数块,井然有序,并保证控制每块区域的水面不超过粮仓基石,并方便人们通行。这“水上粮仓”的优势在于防鼠、防火、防盗、防虫。 这防盗不言而喻,因为“水上粮仓”布局集中,村民早晚皆过,粮仓便常在村民的眼皮底下,至今从未有失窃之事。 这防火嘛,有的是寨上的山泉,源源不断注入水塘,水位是固定的流动的,火那里敢来招惹,历史上,新桥村寨遭遇过两次大的火灾,粮仓却毫发未损。 这防虫嘛,水来土淹,兵来将挡,这水塘对虫而言,便是汪洋大海,小小虫儿想过来,自然门都没有。 这防鼠是重头戏,得多费点口舌,儿歌唱得好:"小老鼠,上灯台,偷油吃,下不来";这《诗经》里面也唱道:“硕鼠硕鼠,无食我黍!” 可见这粮仓与老鼠,自古便是冤家,这“水上粮仓”重点防范,也是最有成效的自然是对付老鼠; 老鼠似乎也能飞檐走壁,但对这“水上粮仓”,也不敢“漂洋过海来看我了”,即使难得偶遇大旱,水位有些搁浅,个别本事大胆子也大的老鼠攻了上来,但密集光滑厚实的木板也让它无从下嘴,只能无功而返,再狡猾的狐狸也玩不过猎人,咱苗族先祖就这么因地制宜,就这么聪明,这么牛,这么巴实,任你老鼠“想粮想断肠”就吃不着,另谋生路吧,恕不伺候。 走近“水上粮仓”,沿着青石板铺就的路,你便仿佛走进了时光隧道,错落有致,鳞次栉比的粮仓映入眼帘,粮仓矗立在水中央,古老木板有些沧桑,一条木栓锁住光阴,用手触摸,仿佛在触摸一页历史,用心去嗅,闻着古香流年,青瓦木檐记着风雨故事,余晖倒影,夹着山民背影,蛛网勾连着仓头瓦角,水塘里浮漂铺绿,蜻蜓点着水,几只小鸭在游弋,嗅着顶上的粮香,几条小鱼在闲游,证明了源头活水来的妙趣,粮仓的石蹾如石鼓,虽无人敲响,却托着粮仓的木柱,木柱如象腿般妥妥地支撑着仓屋却湿不了脚,粮仓便风雨不动安如山了,粮仓檐下挂着长排老玉米,像粮仓金黄的流海,粮仓养在深闺里的有谷子,玉米,小米,粮仓外挂着犁把,覆着打米桶,躺着木梯,也许它们更多的是摆设,却让人仿佛看到了“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的动人景象。 走在粮仓的青石板上,粮仓寂静,光与影书写着远古的故事,智慧勤劳的先民,刀耕火种,也有五谷丰登,“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不患寡而患不均”,家家户户丰盈的粮仓,古朴礼义的民风正是对上面两句话的最好注解。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便是先民生生不息的血脉。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便是先民的风采。 田夫荷锄至,南亩耕,东山卧,“身闲心静平生足。酒杯深,光影促,名利无心较逐”,便是先民的风骨。 你从远古走来,你向明天迈进,“水上粮仓”的故事和风骨还在传承和延续。 穿过粮仓的时空隧道,新桥村的魅力还在后面,抬眼望去,新桥村掩映在青山绿树翠竹之中,旧山松竹老,竹,苍翠欲滴,鸭黄嫩绿,松,高高在上,挺拔峻秀,“谷暖泉声远,林幽鸟语新”,泉眼细流,泠泠作响,鸟蝉互唱,山空人静。 最是动人心魄处,便是山寨,后山上的二十几株古扁柏,最年长的从明朝走来,六百多年了,最壮的胸围近四米。直指苍穹,遒劲有力,枝繁叶茂,隐天蔽日, 树大根深,大山颤栗,光影泄过,五彩斑斓,似彩带萦树;古老的扁柏树守护着山寨,印记着变迁。 站在高高的扁柏树下,山风阵阵凉袭,山寨之美尽收眼底,二百余户老木屋,袭着青瓦,衬着蓝天,又似藏在半边大锅里煮着乾坤,栋栋青瓦屋檐又似千帆泊岸,风平浪静,那“水上粮仓”更如小鸟依人,醉在山寨的怀中。 木屋檐下吊着金黄老玉米,挂着鸟笼,画眉鸟不知疲倦的在笼里跳上跳下,叫声如山泉般淌过你的心尖,晒着的长叶韭菜,韭香四溢。苗家姑娘在楼廓边梳理着秀发,秀发比她身上穿着的裙子还长。 芦笙场上,晒着来年金黄的谷子,水土养育了稻子,太阳完成了对谷子最后的洗礼;小鸟飞来啄食,斑剥小影在金黄谷子上跳动;老人在风雨廊下闲聊,晒着光阴,晒着慵懒,晒着幸福。 这便是“水上粮仓”,这便是新桥,一个归璞的家园,一方栖息的净土,一个迷人的地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