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饭养身,歌养心”。这是侗家人常说的一句话,黎平的侗族大歌已经唱了一千多年。大歌在侗家人心目中,是奠定民族审美情趣、道德伦理的重要传统。侗族大歌是在中国侗族地区由民间歌队演唱的一种古老的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音乐,以模拟虫鸣鸟叫、高山流水等大自然之音见长。夏日里令人烦躁的蝉鸣之声,却在侗族大歌里被模拟演唱得声声入耳,如同天籁之音。2009年9月30日,贵州侗族大歌申遗成功,被列入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评委认为,侗族大歌是"一个民族的声音,一种人类的文化"。 侗族大歌主要流行于侗语南部方言第二土语区,其中心区域在黎平县南部及与之接壤的从江县北部。含今黎平县岩洞、口江、双江、永从、肇兴、水口、龙额及从江县往洞、谷坪、高增、贯洞、洛香等乡镇。民间习惯称这些地区为“六洞”、“九洞”。大歌——侗语称“嘎老”(Gal Laox),“嘎”就是歌,“老”具有宏大和古老的意思。它是一种参加演唱人数众多,来源十分久远的民间合唱音乐。 贵州侗家人千百年来都有把伦理记录在“款碑”上的传统。侗款可说是侗族社会的民间自治和自卫组织。 氏族之间联姻就是结盟,形成小款。小款与小款再结盟,就形成中款。中款和中款再结盟,你就成了“大款”。 侗家人的法律规范、伦理信仰、艺术生活都体现在款中。乡约民规有约法款,御敌抗暴有出征款、英雄款,历史传说有创世款、习俗款。在没有文字的时代,侗族人用侗歌把款词唱出来。这就是现已名扬四海的侗族大歌了。 侗族大歌是侗民族的精神和灵魂。侗族大歌以其独特的演唱方式和特殊的组织形式传承侗族的历史和文化。侗族大歌不仅仅是一种音乐艺术,而且是侗族社会结构、婚恋关系、文化传承和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社会史、婚姻史、思想史、教育史等多方面的研究价值,是维系侗族社会生存的精神支柱。 侗族大歌历史悠久,宋朝时期,侗族大歌已经发展到了比较成熟的阶段,宋代著名词人陆游在其所著《老学庵笔记》中已经有关于“仡伶”(侗人自称)集体作客唱歌的记载。至明代,邝露在其所著《赤雅》一书中更加明确地记载了侗人“长歌闭目”的情景,这就是当时演唱侗族大歌的真实记录。大歌一般是在村寨或氏族之间集体做客的场合中演唱,是侗人文化交流和情感交流的核心内容,所以说,侗族大歌是侗族文化的灵魂。 侗族大歌在黔东南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曾举办过万人演唱会。侗族大歌往往在重大节日、集体交往或接待远方尊贵客人时演唱。1986年,贵州侗族大歌合唱团赴法国演出,引起轰动,音乐界惊叹是中国音乐史上的重大发现,从此扭转了国际上关于中国没有复调式音乐的说法。近年来,侗族大歌在美国、俄罗斯、日本、匈牙利、新加坡、挪威等多国巡演,被中外音乐家誉为"天籁之音"和"来自天堂的和声"。 (央视科教) 文章转载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