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柱历史源流可追溯到一万年前的新石器时代。近几年的考古发掘发现尤以新石器时代、战国秦汉、宋至明等时期的遗存数量为最,表明距今一万年以来,清水江下游地段人类的活动就从未曾中断。 而清水江流域的苗侗文化与中原文化、荆楚文化等多元文化美美与共、杂糅交融,孕育和滋养了独具特色的天柱人文风格。 天柱县英才辈出,清代有全国唯一的苗族翰林宋仁溥、侗族诗人欧阳仕瑃,近现代史上有“公车上书”四举人、北伐名将王天培、抗日骁将吴绍周等。 多元与包容,是天柱人文的显著特点,明清古宗祠蔚为一绝。全县现有古宗祠95座,为我国西南地区最大最密集的宗祠古建筑群,把天柱境内侗族苗族的文学、绘画、雕刻艺术和审美观念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 其中,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座,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座(三门塘刘氏宗祠和王氏“太原祠”),并形成了以新舟、龙盘、社学等为代表的家祠群。 宗祠外部砖砌马头墙,正面竖牌楼,重檐翘角,镶嵌姓氏堂号或郡望,彩绘浮雕人物花鸟图案,做工精美,栩栩如生,布局协调,寓意深远。 内部为穿斗式木构或抬梁式木构,设正殿、过厅、戏楼、厢房、耳房、天井等。反映了天柱人民注重美化人文生态环境的优良传统,体现出族群团结,寨际关系融洽,大家和平共处的民族精神。 每一座家祠都是一座文化艺术宝库,是清水江地域文化与中原文化、荆楚文化以及木材文化、姓氏文化、迁徙文化、祭祀文化、谱牒文化等多元文化的完美结合。 它们见证了清水江流域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特定历史,其别具一格的人文景观、地域特色和文物价值是一种不可多得的民族旅游文化资源。 近年来,天柱县委、县政府提出“文教兴县”的战略目标,以“清水江文化”为核心,充分挖掘整合天柱特色文化资源,传承奇石文化、民俗民风、民间歌舞、青铜器文化、家文化、木商文化、村落文化景观、矿产文化等特色文化品牌。 利用得天独厚的历史文化资源,成功地建成了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三星岩文化苑、金凤公园、民族体育馆、奇石文化展示街等当代文化工程,让人民群众充分享受精品文化建设成果同时,也让民族文化精品更好地服务人民群众。 |